新闻摄影报道故事系列 | 当背篓搭上时代快车

发布时间:2025-08-07浏览次数:10



按语


上学期,新闻学系23级本科生开设《摄影报道》必修课,同学们自选选题完成新闻采访和拍摄。经修改完善后,由任课老师挑选优秀新闻摄影作品,不定期刊发。


一、凌晨背篓集:地铁站里的启程时刻

4月12日凌晨4:30,重庆市渝北区石船镇的一个普通周六。石船地铁站外,已有10余名菜农背着大小各异的背篓,早早在阀门关闭的地铁站外等候。


4月12日凌晨4:30左右,10余名菜农在石船镇地铁站外休息区等候


菜农们三五成群,围坐在自己的背篓旁。扁豆、大白菜、桂花、橘子、糯玉米……背篓里满得快溢出来的蔬果还挂着水,菜农们你搭一句、我回一句地闲聊着昨天的收成和今天要卖的菜。


早晨6:00,地铁阀门准时打开。50余名菜农们一蹲、二背、三起,熟练地背起重达四五十斤的背篓,开始排队进站。今天他们的共同目的,是从石船镇出发,到市中心江北区的防空洞背篓专线助农空间集中卖菜。与此同时,站内的工作人员已准备充足,开始迎接鱼贯进站的菜农。


来到安检处,菜农们不必放下背篓过安检装置,只需由两名工作人员为其人工安检:一名安检员帮忙扶着背篓和疏通,另一名则用安检扫描仪快速检查背篓。此外,旁边还设有一位安全员观察是否有安全隐患并及时解决。“有些农民的背篓太重了,背在后背容易往后倒,我在这儿就得看着他们,站不稳地扶一把,千万不能出事了。”


6:00左右,背着背篓的菜农正在通过人工安检


背篓专线刚开通时曾出现菜农背篓太重以至险些往后倒的情况,为保障菜农安全,石船地铁站配备了六名左右的安全员,专门负责菜农乘坐安全。


4月12日上午,“背篓客”正在有序乘坐地铁站扶梯


7:00左右,随着方言播报声响起:“石船到了,左边车门打开前,千万不要去挨车门哈,小心遭夹到起受伤哦”,四号线地铁驶进了石船站,菜农们也终于搭上了这条通往市中心的“背篓专线”。随着菜农们逐渐涌进车厢,本空空荡荡的地铁车厢瞬间被菜农和背篓塞满。


菜农们涌入四号线地铁车厢后落座,装满蔬果的背篓挨挨挤挤占满过道,车厢摇身一变成为“流动的菜园”。


进入地铁后,一些菜农会将背篓用绳子固定在地铁柱子上防止滑落


背篓专线开通前,菜农们多直接在石船镇上卖菜,因为要去一趟城里卖特别麻烦:要进主城,必经之路是319国道,该路段山路弯弯,坡坎曲折,当地人又称之为“十二拐公路”,因此要穿过这段公路必须乘坐小客车,而13块钱的车费不算便宜。更重要的是,菜农们清早出门,等通过“十二拐公路”,已临近中午,半天时间卖不了多少又得往回赶,“这笔买卖”实在不划算。好在自“背篓专线”开通以来,石船镇到市中心40公里的距离被缩短为一个小时车程,坐在地铁上又快又舒服,还可以眯一会儿。除了补觉,不少菜农还会通过跟老相识们“摆龙门阵”来打发时间,他们讲着去哪个菜市场赚钱赚的多,以及每斤菜定价多少合适。


菜农准备背去城里集市卖的橘子,每斤定价两元左右


如今菜农们几乎达成了一个共识:阳历每月逢3、6、9日赶龙兴场,逢1、4、7日赶鱼嘴场,逢2、5、8日赶复盛场,而每逢周六,他们都要去的,则是江北区的防空洞背篓专线助农空间,该空间每周六上午开放,为农民提供免费摊位,也为市民提供了新鲜蔬菜购买渠道。


地铁还剩两站左右时,菜农就会提前背好背篓在出口处等候


二、换乘路上:背篓与城市的 “碰撞” 与协同

7:40分左右,四号线列车抵达重庆北站北广场站,菜农们需在这一站下车并换乘至十号线。背着背篓在地铁站换乘穿梭并非易事,四十斤左右的重担扛在肩上,“扶梯”就成了菜农们必须抢到的“代步工具”。


你先跨一步,我先挤一头,再加上背上的背篓几乎抵两个人体积,菜农们便全挤在扶梯口处,堵得谁也迈不开步去乘扶梯。好在这群“背篓客”有着自己的生活哲学——“不争不抢,凡事‘算老’”。每当拥堵之时,这群菜农中就会响起此起彼伏的“算老”、“莫急”、“让哈他嘛”......就这样,在短暂的“堵车”后,菜农们终于顺利依次乘上了扶梯。


出4号线地铁车厢后,菜农们在换乘的扶梯入口处形成拥堵


解决了“乘上扶梯”的困难,“走出扶梯”又是一桩挑战。有些菜农会选择乘扶梯时把背篓放下来,如果不能及时背起来,那在扶梯口又会形成堵塞。李婆婆的背篓里堆的东西较高,由于重心不稳,整个背篓直接往后倾倒,一直到扶梯口都没有把它拉回来。比起抱怨前面的人堵塞,这群菜农往往会选择默契地互相帮扶,后面的人帮忙把背篓一抬,扶梯口的“堵车”算是顺利解决了。


菜农正在熟练走出扶梯


经历一系列换乘的小插曲,菜农们终于搭上了十号线。与四号线不同的是,十号线车厢不再是这群“背篓客”的天地,菜农们背着竹编背篓,穿着沾着泥点的衣裤,和背双肩包、拉行李箱的乘客比肩而立。背篓里的青菜、橘子、桂花随着列车晃动轻颤,与车厢里的短视频声、书包拉链声混在一起,倒也不显违和。


背着书包的学生与携带背篓的菜农同处于一个车厢


两种不同的载物工具——行李箱与背篓相邻摆放


汇集了菜农与城市居民的地铁十号线,自然成为了他们进行蔬果交易的场所。正在挑选橘子的是住在江北区的王女士,作为一名家庭主妇,她每周六早上会乘坐这班地铁送小孩儿去上辅导班。王女士一边选橘子一边感慨:“每周六都有很多这些农民,你看他们背篓里啥都有,豆角、番茄、自家晒的干菜,下车前就能把菜买齐,省得绕去菜市场。”

王女士正在地铁车厢内挑选菜农背篓里的橘子


车厢另一旁,是正在称桂花重量的李婆婆,旁边这位女大学生是她今天坐上这列地铁的第四位客人了。李婆婆说:“在地铁上就可以把菜卖了撒,菜市场可以赚钱,地铁上也赚撒,哪儿不是赚嘛。”


女大学生小梅正在地铁车厢内挑选桂花


早晨八点半左右,菜农们在红土地站下车并出站,前往他们最终的目的地——防空洞背篓专线助农空间。菜农们出站后步行十分钟左右即可到达防空洞菜市,向门口保安提交“入场券”后,便可进入防空洞或直接在防空洞外空地免费摆摊卖菜。早晨九点左右,防空洞内外摊位已被80余名农民占满,与此同时也越来越多的附近居民也开始涌进防空洞集市买菜,整个防空洞内人声鼎沸,吆喝声、讨价还价声等此起彼伏。

防空洞内,菜农摊位于两边排开,中间通道任人闲逛挑选。场内叫卖声与议价声混杂,泥土与蔬果的气味交织。


菜农正在使用微信收款码进行蔬菜交易


9:10左右,防空洞内摊位已被占满,晚到的菜农正抱着蔬菜在防空洞外空地寻找摊位


菜场保安正在与菜农唠嗑打趣


结语

“背篓专线”背后,是传统农业与城市化融合的需求。石船镇葛口村以蔬菜种植为主,此前因交通不便,商贩压价,村集体收入少,个体农户售卖也面临着进城卖菜耗时久、成本高、收益低等困难。好在2022年6月“背篓专线”开通带来机遇,2023年有公司流转村里土地打造蔬菜基地,当年葛口村村集体收入达271万元,2024年超400万元。老人免费乘车,菜农进城卖菜成本降低、利润提高,收入显著增加......个体农户通过“背篓专线”也切实吃到了时代红利。


早晨6点的“背篓专线”


如今,“背篓专线”已经成为重庆一张独特的名片。一方面,城市的快速发展没有抛下这群以务农为生的农民,“石船石船,就是时代的船嘛”,石船镇农民得以乘坐“时代的船”来提高自己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菜农通过地铁将农村的鲜活气息带入城市,背篓、竹筐等传统农具与防空洞的抗战历史符号交织,形成独特的 “农商文旅” 融合场景,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


地铁车厢内,菜农朋友们正在嬉笑闲谈


这条穿梭于山水之间的“时代之船”,不仅让背篓里的新鲜蔬果成为城乡对话的生动注脚,更让“包容与共生”的城市精神,随着地铁的轰鸣声响彻巴渝大地的每一寸肌理







图文 | 23级新闻学 赵珈艺

编辑 | 汪欣颖

审核 | 杜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