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报道故事系列 | “神足篆刻家”孔黎翔

发布时间:2025-08-14浏览次数:10



按语


上学期,新闻学系23级本科生开设《摄影报道》必修课,同学们自选选题完成新闻采访和拍摄。经修改完善后,由任课老师挑选优秀新闻摄影作品,不定期刊发。


一、方寸之间,自有天地


杭州吴山商圈深处,一栋墨色老楼吴山花鸟城静默矗立。孔黎翔的工作室“天健石室”就在这栋建筑的三楼。


推门而入,眼前是一方不足十平方米的长形斗室:矮木桌,旧木椅,一盏躬身如老者的台灯,还有散落的印石、刻刀与印泥。桌旁的小风扇嗡鸣转动,冷气驱散了南方夏日的黏腻,却化不开主人伏案刻石时的沉静。


2025年6月15日,天健石室里,孔黎翔潜心治印,每刻一刀都是专注


2025年6月15日,孔黎翔在天健石室里工作,客人不多,他就忙自己的活


桌面的高度对常人而言需弯腰曲背,于孔黎翔来说,却是量身定制的战场——自八岁失去双臂后,矮桌便成了他与世界打交道的支点。


孔黎翔篆刻作品《可得永年》,于2025年7月22日发布在他的朋友圈


天健石室不仅是工作室,更是孔黎翔以印会友、以茶待客的不二地点。小小的空间,茶香常常氤氲其间,每逢有客人前来拜访,孔黎翔必以脚执壶,沸水冲入茶杯,茶汤倾泻如流泉。氤氲的茶香中,茶如人生,苦后回甘。


2025年6月15日,孔黎翔在天健石室里为来访的客人倒茶


二、命运闪电,童年涅槃


1972年,孔黎翔出生于浙江衢州,他是孔子南宗一脉的第74代孙。倘若没有遭遇那场意外,他的人生或许与寻常男孩无异。然而,1980年的某个周日,一道高压电流击碎了所有寻常。


“当时院子里五六十个孩子一起玩,我是在玩的过程中碰到高压电的。”孔黎翔语气平静,不带太多痛楚,仿佛在讲述他人的故事。触电瞬间,电流如毒蛇窜入双臂。孔黎翔双臂麻木再无知觉,喉咙仿佛被一团东西塞住叫不出声。


八岁的他被急速送往上海大医院。当时上海专家说:“再迟一步送到命不保,现在送到命可保,但双臂必截。”


截肢仅是开端,真正的炼狱是术后恢复期间每日早晨八点半的“剪肉芽”——没有麻药,没有父母的陪伴,唯有毛巾塞入口中,任剪刀剜去新长出来的有毒的血肉。


父亲每日带来砖头大的巧克力与成捆菠菜,这样大块的巧克力,孔黎翔每天要吃半块,菠菜则是要吃一斤多。为了补血,孔黎翔只能大量地吃菠菜,被迫吞咽的绿叶子在胃里翻搅,此生他不愿再碰一口菠菜。炼狱般的恢复期足足维持了一个月,新长出的肉芽才没有毒性,达到缝合的标准,医生才从他腿上取下两块肉皮缝合在双臂创伤处。


病房里,十几个被电击的孩子同病相怜。年纪尚小的孔黎翔和小伙伴们苦中作乐,病房里竟也常常传来笑声。直到某日嘻嘻哈哈过后,护士从床底捡到半截铅笔,随手丢给了孔黎翔:“别光玩,练练写字。”这随手一抛,竟成了命运的转机。


三、足尖起舞,破茧成章


最初的尝试浸满血泪。起初,孔黎翔用嘴巴叼着铅笔,字迹歪斜如醉汉蹒跚。考虑到安全因素和卫生问题,最终,他选定双脚尝试动笔。大脚趾与二趾夹住笔杆,写不到十分钟,脚趾便酸麻难忍,但身体的苦楚被坚定的信念压倒,孔黎翔咬牙坚持下去。


半年以后,孔黎翔正式出院,可现实却给他更重一击。出院的第二天,班主任金老师来接他回学校读书,却被学校拒之门外。“校长要我降级,金老师却拍桌子说‘他是我的学生,小学到毕业必须我亲自带!’”是金老师如妈妈般把责任和照顾皆揽下,才让孔黎翔重新回到课堂。


失去双臂后,学校的桌椅孔黎翔坐不来,金老师又到幼儿园去搬了一张小床,放在教室最前面,从此他成了“在床上读书的少年”。


学习有了起色,孔黎翔更要加快学会自理的速度,才能让父母放心。从他出院回家开始,一切日常生活全部自理,吃饭,刷牙,穿衣,父母都不会帮忙。孔黎翔不由得感慨:“这就是父母教育有好有坏的特性,这时候如果宠我,可能宠坏我,也就没有以后的我了。”父母教子有方,使他迅速学会自理,更练就了一个好心态。在他的眼里,他与别人没什么两样。


2025年6月15日,天健石室里,孔黎翔熟练地用脚夹着筷子吃饭,吃饭速度一点不慢


小学休学半年的影响终于还是在孔黎翔上初中的时候体现出来,基础不够扎实、成绩平平让他颇为头疼。中考失利像一盆冷水凌空浇下,孔黎翔没能考上普通高中。好在他足够努力,考上了家乡认可度很高的发电厂“委培班”(毕业以后能直接进入特定单位上班的班级,考上有难度)。


那个年代,电厂相关的岗位都是香饽饽,捧上这个铁饭碗基本上意味着吃穿不愁。但学校以孔黎翔是残疾人为理由拒绝了他的求学请求,为了让孩子有个学上,父亲再三恳求他们,差点跪下来,也没能打动学校领导的心。孔黎翔从心底觉得自己的父亲受辱了,14岁的他下定决心,“总有一天,我要让你们从我面前低头走过。”


失学的日子漫长如梅雨季,孔黎翔无处可去,只好回家。报纸杂志是当时最流行的消遣,很多篆刻家、书法家都将自己的作品发表在上面。某日翻报纸时,几方篆刻印花击中了他。孔黎翔偷偷寻来一把单面的木刻刀,找了一支圆珠笔,在橡皮上照着印花描上去。


孔黎翔的篆刻工具,亦是他的“战友”


初入篆刻世界的他显然还不知道,印花要反着写印出来才是正的,第一方描出来的印章刻好以后,孔黎翔才恍然大悟。现在,孔黎翔还留有很多30年前刻的橡皮章。


偷偷自学了三个月之后,孔黎翔自学刻章的事情被家人知道了。父亲想儿子在家里实在无聊,刻刻章总比到外面去学坏了强。专业的篆刻要刻在石头上面,可在他们的家乡,根本买不到什么石头。于是,一个双休日,父亲独自一人奔赴宁波,在宁波城里跑了整整一天。终于在一条小巷子深处的小铁皮亭子里,找到了十几块青田石。


卖石头的老板是个善良人,加之自身腿有些残疾,对孔黎翔的情况很是同情,他热情接待了孔黎翔的父亲,并给他出主意:“学篆刻不能没有老师,要想学好,还得有老师在前方带路提携。我给你一个电话,你打打试试,如果这位老师能收下你儿子,你儿子以后的路绝对不会走偏。”


四、十五春秋,磨刀试锋


这位老师就是陆天波,本业是一名眼科医生,在本职工作之余,他勤奋笃学,几十年如一日,潜心学习书法、绘画、篆刻艺术,取得了书、画、印“三绝”的成就。这样的高人却十分低调,很少出山。孔黎翔得到这个电话号码,如获至宝,在父亲的陪同下,乘中巴车驶过18公里,到达陆天波老师的家。这一老一小说明来意后,陆老师没有客套,开门见山地说:“我有我的规矩,先把我的规矩给你说清楚,你再做决定。第一,必须静心潜学十年方可出师门。你的青春很珍贵,我的光阴也值钱。不要互相耽误;第二,要经得起我骂;第三,你要抵得住诱惑;第四,别急着回答我,先回家。三天以后,别怕麻烦,再来我这里给我答复。”


三天后,孔黎翔再次前去,陆老师的条件他一一应允,只是有一个条件要加码。“再加五年,非十五年潜心学,不出师门。”


陆老师是少有的好老师,孔黎翔跟着他,不止篆刻,为人做事跟他学了很多。如今一晃多年过去,两人是一辈子的师徒,更是情同父子。


以脚执刀,难如盲人绣花。青田石脆且松,稍一用力便崩裂,石屑常溅入眼睛。何况要摹成一方自己满意的作品,非数遍不足以成。而每完成一次摹刻,又常常会使长时间握石的左脚趾无法伸展,必得用毛巾热敷半小时,才可以继续临摹。有时,捉着石头的左脚趾稍微控制不住,锋利的刻刀就会划到左脚上,孔黎翔常常被划得鲜血淋漓。


为此,孔黎翔摔过刻刀,骂过老天,直到某夜盯着红肿的脚趾豁然开朗:“别人用手,我用脚,我肯定会比别人慢一些。”他明白,自己只能拼时间,现在唯一有的就是时间。


2025年6月15日,天健石室里,孔黎翔在刻石上撒上印石粉,使得刻痕更加明显


五、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篆刻的路途柳暗花明,可求学之事却还是没着落,孔黎翔心里的那口气咽不下去。后来有一天,孔黎翔偶然看到报纸上的介绍说,团中央有一位离休干部、全国关心下一代协会的创始人名叫王遐方,非常关心残疾青年的发展。他心念一动,便瞒着父母,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在收信人那一栏填上了这位领导的名字。


令人欣喜的是,王遐方很重视孔黎翔的困难,尽管中间几多转折,三年后,在他帮助下,孔黎翔落实了求学问题,孔黎翔进入已经转型成镇海职高的初中母校,成为一名职高生。


摆在孔黎翔面前的有三个专业:一是电气,二是烹饪,三是财会。失去了双手的孔黎翔能选的只有财会,但这门专业同样提出了挑战。所有学生都要过打算盘这一关,有老师主动劝孔黎翔跟学校打个报告,免考这门课,但孔黎翔却坚持要先试试,最后还真成功了。“人家都得三个手指打,我用一个脚趾打。等我毕业的时候,我拿到了国家二级证书,好几个同学用手打得还不如我。”孔黎翔自豪地说。


三年职高生活一晃而过。孔黎翔白天上课,晚上篆刻写字,心思大半都扑在篆刻而非学习上。


1991年6月份孔黎翔职高毕业,毕业前的一个月,他收到一个通知,让他在五四青年节的时候到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参加省五四青年群英大会。其余代表都是各行各业的标兵,他是里面唯一一个学生。后来,困惑不已的孔黎翔才明白,职高班主任柴素琴老师背着他,把他三年的学习资料整理了一份,悄悄为他填报了浙江省共青团“新长征突击手”的评选,这才让他得以受到省委书记的接见。


六、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毕业以后,在热心人士的大力相助和反复协商下,孔黎翔最终进入了原本限制干部子弟内部招工的省建工集团工作,解决了愁人的就业问题。入职后,孔黎翔主要负责工会工作,帮助组织协调内部秩序,维护职工权益。


工作稳定下来,孔黎翔便愈发自在沉浸于篆刻世界中。到1996年,孔黎翔搞篆刻也来到了十年的门槛。偶然一张报纸上的征稿启事进入他的视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孔黎翔向浙江省中青年书法展投了稿,没成想无心插柳柳成荫,作品获得了二等奖。


2025年6月15日,天健石室里,孔黎翔翻看印谱,厚厚的印谱一共4册,陪伴他颠沛流离


这次获奖,引起浙江省残联对孔黎翔的高度关注,同年就补上名额邀请他参加省残联组织的残疾人艺术家团,一起出访日本。在日本,他用双足进行篆刻演示,震惊了日本同行和参观民众,吸引了日本NHK等各电视台前来报道。


2000年,浙江省残联又为孔黎翔推荐了两位篆刻老师,他选择跟随张耕源老师继续深造。学艺,生活,创业,张耕源老师都给予他实实在在地帮助,是真正的恩师。


2024年6月,孔黎翔和恩师张耕源一起在西泠美术馆欣赏篆刻作品(受访者供图)


七、破釜沉舟,另辟天地


在省建工集团,孔黎翔总共干了十年,他在那里“有劲没处使”。在企业工作让孔黎翔感觉不到成就感,思来想去,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


捧起铁饭碗不容易,主动放下铁饭碗更不容易。辞职过后,总要另谋生路。2002年,孔黎翔反复对比,打算去“人间天堂”杭州碰碰运气。


在杭州,篆刻氛围浓厚,相应的竞争也大。“人间天堂”能不能成为“己之天堂”,孔黎翔心里没底。好在那时,他已经不是孑然一身,而是有了妻子杨新慧的陪伴。


孔黎翔与妻子的相遇不乏浪漫与奇迹。浙江省残联深知残疾人犯难的无非两件事,一是就业,二是婚姻。孔黎翔的就业已不成问题,唯一担心的就是成家。


为了帮助残疾人找对象,浙江省残联的领导觉得需要一个标杆,在2000年找到孔黎翔,联合浙江卫视给孔黎翔制作了一个专题片。专题片的片尾专门安排了孔黎翔露面,实际上就是给他打征婚广告。这在全国,都是头一桩。


节目播出不久,孔黎翔陆续收到了各地的来电来函,其中有一封来自新疆石河子的信最为特别。信中,女孩用真挚的话语表达了对孔黎翔的敬佩与爱慕。两人从通电话开始,慢慢认识、了解彼此。相识相知相恋迅速推进,三个月后,他们结婚了。


成家虽是喜悦,但也带来了新难题。妻子远赴千里来到浙江,一时之间也难找到工作。孔黎翔当时又在国企单位,宿舍窄小,条件艰苦。“如果这种状态维持五到六年,可能老婆也就跑了。”踌躇迷茫的时候,浙江省残联主席张华一通电话打来,说:“小孔,你回头看你后面还有路吗,如果没有,就到杭州来。”


冥冥中,自1987年跟陆老师学习,到2002年他决定来杭州创业,稳定下来,正好是15年。“再加五年,非十五年潜心学,不出师门。”一诺值千金。


刚开始创业那三年很艰难,孔黎翔也许精通篆刻,但对于开店经商实在是一窍不通。他最初并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在闹市路边,接着零星小活,十元钱一个字,耐着性子一个字一个字地精心雕刻,“先得维持日常的生活呀!”后来,孔黎翔在市场旮旯处找到了一个无人问津的门面,才算结束了“游击”工作,固定了一个刻章摊位。


2025年6月15日,天健石室里,孔黎翔用脚趾夹住印石,蘸上印泥


一年后,吴山花鸟城走廊上有五个店空了出来,孔黎翔与几个同行聚起来开会,打算由自己出面,把五个店面全部买下,价格相对优惠一些。同行们没有意见,而孔黎翔由此也获得了挑选门面的先机。


那时房租便宜,一年也就三万块钱。孔黎翔没日没夜地干到现在,房租也水涨船高,到了一年十万块。这个价格虽说在杭州也算便宜,但也是他一刀一刀刻出来的。


八、商道酬信,人道酬诚


有了自己的小店,孔黎翔兴奋地跟陆天波老师汇报这个好消息。老师来看,却一眼发现了问题:店里的玻璃柜打好了,但里面是空的,只有一颗一两毛钱的练习石,陆老师当场就给他提出了很多建议。


现在的天健石室,玻璃柜里尽是孔黎翔淘来的名贵石头

2025年6月15日,孔黎翔在介绍印钮为鳌龙的老挝石


陆老师回到家,就给孔黎翔打来电话,让他务必来自己家里一趟。电话里,老师话说得很重:“有事找你,再不来以后就别说是我的学员。”


孔黎翔不敢耽搁,赶到老师家里,一走进客厅,茶几上赫然摆着六万元现金,那是2002年11月的六万块!老师发话了,让孔黎翔拿着钱去进货。孔黎翔硬着头皮拿了三万块,直接存到了银行里一直放到2006年。


于孔黎翔而言,那三万块是精神的激励,不断鼓励他把事业做成,生活也稳定了下来。之后,他把钱还给了陆天波老师,他明白,陆老师还有很多值得资助的对象。陆老师当时成立了助学基金,那三万块就由孔黎翔的手中进入了助学基金里。


这间工作室兼小店叫“天健石室”。顾名思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除此之外,孔黎翔命名时还留了个心眼。杭州人有个说法,开店用天字开头的,都能把生意做大。如孔黎翔所愿,“天健石室”经过风风雨雨,开了23年屹立不倒。


20多年下来,孔黎翔也摸索出了一本自己的生意经。他说:“做生意有两个,一是靠你的产品,一要靠你的人品。”孔黎翔一路走来,积累了很多老主顾,他们看中了孔黎翔的人格,敬重他的为人处世。


2025年6月15日,天健石室内

孔黎翔将完成的印石拍照给主顾,他用右脚和左臂残肢固定手机,用嘴唇碰触手机按键拍照


孔黎翔的微信名叫算真堂,三个字不多,却很有来历。有一方清代老印在他手上,这七字闲章叫“人到能痴始算真”。意思是人不管学什么东西,进入一种痴迷的状态,就会学透学精。除此之外,孔黎翔还有一个自己的理解,“我认为朋友交往就是要直来直去的,就不要来虚的。这样子,你比较能交到一些真心的朋友。”


2024年秋天,孔黎翔和朋友在家乡衢州小聚(图右一为孔黎翔,受访者供图)


九、转型探路,求索东瀛


孔黎翔的篆刻事业在2010年迎来了转折。2010年下半年,篆刻市场经济杠杆严重失衡。孔黎翔深知长此以往,行业早晚会出事,自己必须另谋生路。


早年去日本交流的经历让孔黎翔萌生了去日本发展的念头,只是苦于无人引导。这时,缘分再次悄然而至。孔黎翔有位做日语翻译的朋友慷慨相助,明确表示愿意带他去日本。


单枪匹马不太保险,一个人能力毕竟有限,兼之那时孔黎翔的经济实力也不太强。他最终决定组建一个团队,一起去日本“淘宝”,既是抱着赚钱的目的,更是为了收购流落海外的篆刻珍品。


“低价买回价值百万的文物,日本人再也买不回去!”言毕,他眼中灼灼如炬。这件事情,孔黎翔做得很开心。不光赚钱,还有一种成就感:被日本人掠夺去了的东西,我们再买回来,日本人再也买不去了。


在日本尝到甜头之后,孔黎翔便经常在日本发展活动了,他的作品在日本大获成功,被誉为“神足艺术家”。直到现在,孔黎翔和朋友们每年在东京策划一个大活动。2025年4月14日,“第三届东京国际美术展”开幕仪式在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举行,孔黎翔参与活动并获优秀奖。


2025年4月,孔黎翔在东京活动时,与同行交流(右为孔黎翔,受访者供图)


十、刀石相击,篆刻人生


事业稳定下来之后,孔黎翔和妻子才敢考虑下一代的事情。2009年,孔黎翔和妻子杨新慧的儿子出生,儿子四肢健全,能跑能跳。一晃十几年过去,现在已经上高一,在职高的西餐烹饪专业学习,手艺精湛,家中饭食大多由儿子来解决。


2019年7月,孔黎翔与儿子在缙云仙都游玩时一起观察石碑(受访者供图)


孔黎翔将近一米八的个头,常年在矮桌上以一双脚治印,对颈椎、腰椎皆是损伤。为精益求精,一盏灯常常燃至深夜,长此以往,对视力的消耗更是不可估量。步入知天命之年,孔黎翔的眼睛已经有了老花,刻章的时候,需得把眼镜摘掉,才能看清石上脉络。“我知道我的艺术生命没有别人那么长,所以说我尽可能在我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给朋友多做点东西。”


2025年6月15日,孔黎翔在工作室里查看手机消息,他是大忙人,每天有很多消息要回复


2019年,孔黎翔经由西泠印社出版了一本印谱,名叫《慕荷草堂印存》,算作过往三十年篆刻探索之路的一个小结,而绝不是止步。孔黎翔篆刻风格很全面,不拘泥,躬身与石头“对话”三十年,他不落窠臼,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篆刻风格。


孔黎翔篆刻作品《射天狼》,于2025年2月6日发布在他的朋友圈


孔黎翔个人印谱《慕荷草堂印存》书影


近些年,孔黎翔实现了由学生到老师的转变。他招了几位徒弟,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教学过程中,孔黎翔不仅教授徒弟专业篆刻技巧,更以自己的为人处世深深影响了他们。


2025年6月15日,孔黎翔在天健石室里给来访的大徒弟拿自己的藏书,让他回去仔细研究


未来,他打算办一个自己的展览,所有的作品都用来总结过去,展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十一、闭关治印,静守初心


如今的孔黎翔,已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一员。他时常闭关,潜心治印。媒体纷至沓来,他多婉拒。有时友人问起往事,多有顾忌,孔黎翔却坦然一笑,留下一句“我百无禁忌”打消一切顾虑。


大徒弟的儿子童言无忌,问起孔黎翔,“你安两个假手不就得了,干嘛要这么辛苦?”孔黎翔闻言哈哈一笑,说,“说真话是要得表扬,说假话是要挨批评。你说真的好还是假的好?”


2025年6月15日,孔黎翔在天健石室里给大徒弟的儿子分享自己从日本出差带回来的零食


孔黎翔失去双臂,却以足为手,在方寸印石间刻下生命的辽阔。他说:“别人说我是天才,我说我是苦才,是从苦难中磨砺出来的苦才。灾厄是冥冥中的考题,答好了,自有馈赠。”而他的答案,早已镌刻在每一道坚韧的刻痕里。当双足代替双手握住刻刀的刹那,没有翅膀,也能飞向一个又一个黎明。


“生命因太阳而灿烂”(孔黎翔微信朋友圈背景为弘一法师李叔同所作歌词《世梦》)


或许命运亦是如此——“赠予我虫鸣,也赠予我雷霆。赠我弯弯一枚月,也赠予我晚星。赠我一场病,又慢慢痊愈摇风铃。赠我一场空, 又渐渐填满真感情……”


·END·


图文| 23级新闻学 庞可意

编辑| 陈佳琪

审核| 杜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