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研究生游戏论坛暨“电子游戏的创意与跨媒介融合”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9-02浏览次数:10

        2025年8月25-26日,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与漕河泾开发区“未来42·趣创”数字文创孵化空间联合举办的第二届研究生游戏论坛暨“电子游戏的创意与跨媒介融合”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学者、博士及硕士研究生,以及游戏产业界人士共70余人出席会议,并在会上交流了研究成果。与会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立足不同学科与知识背景,从多个维度对电子游戏及其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游戏研究领域注入新活力,进一步推进学界与业界融合、多元共生的美好愿景。


开幕式

        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朱文佳主持,新华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钮也仿、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联聘教授姜宇辉(线上)分别致辞。

        钮也仿在致辞中表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在传播学、AI智能写作与游戏研究等面向未来的学科建设中不断努力,成效显著。游戏研究兼具高度包容性与跨学科特性,融贯历史、商科与文学等多个领域,不仅激发了年轻学子的无限活力,也代表了学科发展的新方向。这一趋势令传统行业从业者倍感振奋。钮也仿指出,此次论坛汇聚年轻学者与业界人士,共同讨论热爱的游戏事业,也预示着传统媒体面向未来转型的新生机。

        目前于剑桥大学访学的姜宇辉教授克服时差远程连线,分享了对中国游戏研究的洞见。姜宇辉指出,近年来中国游戏研究逐步摆脱对西方理论的单纯借鉴,更多融入中国问题、视野与方法,如关注国产游戏、网吧文化、留守儿童等现实议题,凸显游戏研究的伦理与政治维度。他强调,应立足中国回应全球性议题,积极探索理论创新,并呼吁研究者保持对方法论的深刻关注,让电子游戏为学术研究本身提供创意的双翼。


分论坛研讨

        分论坛(一)上半场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刘家夷主持,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单小曦点评。六位发言人的论题广泛,涵盖了《黑神话:悟空》的海外传播研究、弹幕评论的扎根理论分析、《影神图》的文本实践,并深入探讨了游戏中的玩家自由意志与意识形态等问题。单小曦充分肯定了青年学者立足具体游戏、具身探求问题的研究路径,指出各位发言人研究方法多元、问题意识明确、理论素养良好,并建议进一步加强数据分析与理论研究的结合,构建更完整的论文体系。

        分论坛(一)下半场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陈思主持,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邓剑点评。六位发言人的研究涵盖对网游“黑产”的深入探访与理论解析、《游戏批评》杂志与中国游戏产业和文化研究之间的深刻关系、日本电子游戏与御宅文化的共生、放置游戏中的节奏协商与时间治理、MMORPG游戏中的玩家时间异化,以及1930-40年代群众游戏中的民族政治与解放实践。邓剑赞赏大家对中国游戏产业和文化的深入探究,并从写作方法、研究视角和理论结合等层面提出了详细的修改建议。他指出,当前国内游戏研究已逐步跳出单纯游戏分析,深入至中国游戏独特语境,展现出该领域的显著进步。

        分论坛(二)上半场由安徽大学文学院讲师王意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曹洁然点评。六位发言人分别探讨了游戏玩家的社会行为、粉丝在RPG中的主体性建构与共创实践、中式恐怖游戏的解密机制与情感逻辑、电子游戏三重空间表达中的玩家情感体验、《星露谷物语》玩家跨文化转译实践中的身份认同构建,以及中式模拟经营游戏中的情感投射与文化隐喻。曹洁然肯定了各位发言人的探求热情以及在选题上的新颖可喜,并针对每篇论文提出了细致的意见和建议。

        分论坛(二)下半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李苒主持,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陈明哲评议。五位发言人分别以国产乙女游戏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互动场域中玩家的身份认同与情感建构、虚拟亲密关系与情感真实、女性向游戏玩家的化身认同、以及乙女游戏视频弹幕互动中的准浪漫关系建构。陈明哲为研究者指出了三个关键的深化方向:其一,可以思考恋爱向游戏类型中可能存在的极致自恋结构问题;其二,需强化研究引言中系列问题之间的逻辑衔接;其三,在开展跨媒介亲密关系比较研究时,应同时关注其延续性与断裂性。

        分论坛(三)上半场由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童志涛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实验室副研究员熊硕点评。六位发言人探讨了留守儿童家庭对网络游戏态度的代际协商、中国玩家主机游戏消费的国族身份、传统桌游的数字重生可能与中国游戏脉络的接续、智能传播时代游戏圈话语权力的建构与表征、中国电子游戏的文化传播,以及平台资本主义对志愿翻译的异化及其破局可能。熊硕充分肯定大家将游戏真正地置于主体位置,运用理论精细分析和批评游戏实践,认为这是面向未来、建构游戏学科主体性的有益尝试。

        分论坛(三)下半场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安础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恬骅点评。五位发言人讨论了数字空间与虚拟地方感的形成、身份认同的跨语种计算阐释、民国时期上海打诗谜游戏、非任务性自由行为与玩家主体性建构、复杂游戏系统的叙事生产。朱恬骅肯定了发言人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同时建议减少使用“主体性建构”等宏观概念,从更加细致的视角切入游戏机制,聚焦其中的某一种动机,从而优化研究方法。

        分论坛(四)上半场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后周亦张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杨宸点评。六位发言人探讨了Roguelike游戏的类型演化、《文明VI》的欧洲中心主义叙事与反抗潜能、数字游戏中的叙事赋权与中心解构、电子游戏中的“死欲消费”与“技术死欲”、电子游戏的个人操控与共感网络。杨宸指出,各位发言人的论文理论素养较高,并能结合具体游戏作品与媒介史材料,但也存在理论与游戏分析之间的断裂,建议避免理论先行,加强理论与实证材料的互动。

        分论坛(四)下半场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李坤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艺术学研究》编辑赵东川点评。五位发言人讨论了修仙题材在小说与游戏中的跨媒介演化、电子游戏中磁带未来主义的再媒介化呈现、技术中介/身体实践与文化创生的融合机制、电子游戏中声音的不可靠叙述、游戏机制作为喜剧电影叙事引擎。赵东川肯定了各位发言人文章的亮点,同时向每一位发言人提出了详细的改进建议,指出其在论述逻辑、举证集中度、文章构思、研究对象界定等方面的问题,并期待发言人论文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分论坛(五)由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陈超锐主持,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后苗思萌点评。五位发言人探讨了游戏图像与身体交互、媒介考古与符号学视域下的游戏技术文化批判、《死亡搁浅》系列中的协作幻象与社会性寓言、异步联机游戏中的伦理指向、电子游戏封面设计风格史研究。苗思萌肯定了研究者对经验事实与游戏材料的把握,以及理论框架和概念澄清的意识,并从概念处理、研究方法和理论结合等层面提出了详细的改进建议。

        分论坛(六)由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陈晨主持,西南财经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讲师罗皓曦点评。五位发言人讨论了中国视障玩家的感觉结构、中国长线运营游戏的时间性、历史题材游戏中的文化记忆建构机制、电子游戏联名与跨层叙述、“步行模拟器”叙事的时空体特征。罗皓曦老师指出,五篇文章的对象和主题跨度很大,展现出游戏研究鲜明的跨学科特性和研究者扎实的文献功底,但需注意对基础概念的解释,明确研究问题,并充分考虑读者背景。针对上述问题,罗皓曦每位发言人提供了详尽的修改意见,鼓励大家在研究方法与框架上继续提升。


闭幕式

        各分论坛结束后,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刘艺主持闭幕式,感谢所有人的热情参与和深入探讨并对未来中国游戏研究的发展寄予期待。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肖洋教授作总结发言。他指出,分论坛中的发言内容展现出跨学科研究的思维路径,游戏玩家与理论批判相融合,从游戏体验中寻找到本源性的问题,再寻找研究方法,这正是新一代学术研究的活力所在。肖洋强调,近年来,国家将游戏产业提升至战略高度,教育部也将游戏艺术设计纳入本科招生目录,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也增设了游戏专业全日制硕士点。游戏专业的建立以及两届研究生游戏论坛的成功举办,共同构建了推动产学研融合的新平台。

        为鼓励青年学人,本届研究生游戏论坛经组委会与专家委员会严谨评审,最终评定一等奖3篇、二等奖7篇、三等奖17篇。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为为获奖者颁奖,并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感谢。他表示,论坛旨在为青年学人提供平台,共同聚力推动游戏研究的学科建设与长远发展,持续激励学术创新。


获奖情况

(排名不分先后)


一等奖

曹晋源 李苒 童志涛


二等奖

韩亚君、张锦涛 伏楠 李坤 唐嘉骏、杨海林 陈超锐 张杨 郭伊宁


三等奖

曾礼超 廖泓博 赵冉 刘天宇 林诗婷 容桂淦 吴建业 刘一昕

刘玉惠、谢李宁欣 李忱欣 高宇桐 李景萱 乔柯 韩天乙、刘静

方正 曹明雅丽 陈晨、王娴


漕河泾开发区活动日

        8月26日,第二届研究生游戏论坛暨“电子游戏的创意与跨媒介融合”学术研讨会进入“中国独立游戏文化与艺术实践分享”活动日。活动在漕河泾开发区“未来42·趣创”数字文创孵化空间举行,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安础主持。

        活动中,漕河泾开发区“未来42·趣创”数字文创孵化空间经理张中豪分享感言。他认为,中国游戏产业正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需要更多元的声音、更跨界的人才和更包容的文化环境。而漕河泾开发区作为汇聚创新活力与产业资源的热土,正以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优厚的扶持政策和开放的合作氛围,为游戏领域的创业者搭建起梦想起飞的平台。在这里,既有前沿技术的碰撞交流,也有上下游企业的协同赋能,更有对创意与探索的全力支持。因此,漕河泾开发区鼓励年轻创作者把握机遇、勇于探索,更诚挚欢迎大家来到开发区扎根创业,与这片沃土上的同行者并肩前行,共同塑造中国游戏的未来。

        作为本次会议的协办支持单位,上海沐瞳科技有限公司的HR代表李伟君与吕春美子介绍了沐瞳科技的全球化发展现状及其在移动电竞领域的重点布局,希望通过搭建产学研对话平台,与高校及独立游戏界共同推动专业技术与创意实践的深度融合。

        在上午的议程中,来自独立游戏与数字艺术领域的重量级嘉宾轮番登台,从产业生态、教育实践、实验创作到公共艺术,多维度呈现了中国独立游戏的蓬勃景观,展现出游戏多元发展的生态图景。CiGA中国独立游戏联盟创始人朱利辉(Simon)系统梳理了国内独立游戏从萌芽到逐步成熟的发展历程。他提到,独立游戏不仅在技术上实现跃升,更在叙事和玩法上展现出独特的文化表达,但仍然面临许多困境和挑战。UGDAP大学生游戏开发联盟创始人方言则从教育实践角度出发,强调不仅介绍了在实践中掌握游戏设计与团队协作的经验,还提出,高校游戏教育应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与创意思维的培养,才能为中国游戏产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后备人才。

        媒介实验室“落日间”创始人、独立学者叶梓涛的演讲别开生面。他以一场富于诗学与哲学意味的“游戏宣言”,呼吁创作者打破范式、探索交互的更多可能性,激发了现场观众对游戏本质与创作自由的深入反思。波克艺术中心筹备部负责人查文婷则从艺术策展的角度,分享了将游戏纳入当代艺术语境的实践与思考,并指出中国游戏艺术策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需更加注重学术梳理与观众体验的平衡,从而推动游戏作为艺术形态的公众认知。

        下午的“游戏实践经验研讨工作坊”中,由CiGA中国独立游戏联盟市场负责人王梓主持,UCG资深游戏媒体人殷维(LV6)、《鸡械绿洲》制作人邱乙时(好人)、《逸剑风云决》制作人吴迪、《CAM DOWN》制作人吴天骄(Steven)、椰岛游戏发行负责人王涵怡(Sherry)等多位开发者、媒体人与发行方代表参与。讨论聚焦于玩法与美术的不同立项逻辑、商业化与创作表达的平衡、游戏开发比赛的意义、媒体对社区的影响、AI在创意与开发流程中的作用,以及学界与业界如何互动等六个方面。在自由交流环节中,与会嘉宾与青年学者们围绕“电子游戏与文化创新”“跨媒介融合中的游戏表达”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进一步拓展了学界与业界的对话空间,为本届论坛划下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温度的句点。

        本届研究生游戏论坛暨“电子游戏的创意与跨媒介融合”学术研讨会,在为期两天的热烈交流与深度对话中圆满落下帷幕。从严肃的学术论文发表到独立的创作经验分享,从理论的批判反思到实践的生动展示,本届论坛不仅展现出中国游戏研究的蓬勃活力与日趋成熟的学术格局,更凸显出游戏作为跨媒介、跨文化、跨领域的重要载体,在连接学术与产业、传承与创新、本土与全球中的独特价值。年轻一代研究者正以扎实的学术训练、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开阔的跨学科视野,积极回应中国游戏现实、参与全球理论对话;独立游戏创作者则以大胆的实验精神和深沉的文化关怀,拓展游戏的艺术边界与社会可能。这一切共同勾勒出一个多元、开放、富有创造力的中国游戏研究与实践图景。

        论坛之外,思考与探索仍在继续。期待今日的交流能成为明日合作的起点,推动游戏研究与产业实践在更广阔的平台上相互滋养、共同成长,为中国游戏的高质量发展与文化传播注入持续而深厚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