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in Communication Practice”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9-08浏览次数:10

        2025年9月4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处,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传播学院联合主办的“AI in Communication Practice”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开幕。本次会议聚焦人工智能在传播领域的实践应用与前沿探索,汇聚来自中美多所高校的知名学者,共同探讨AI技术如何重塑新闻生产、人际交往、社会叙事及伦理治理等诸多议题,旨在推动跨学科对话与国际合作,为智能传播时代的理论创新与行业实践提供新思路与新路径。

        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朱文佳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雷启立致辞。

        雷启立表达了对与会嘉宾的诚挚欢迎,指出“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跨太平洋学术对话”。他强调,21世纪新媒体技术变革带来深远影响,AI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不仅重构知识的获取与传递方式,更重塑了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这一变革不仅为新闻传播学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促使本学科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向。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在AI融入教学研究实践方面成效显著,未来,学校将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为新闻传播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朱文佳表示,本次会议旨在贯彻落实国家“人工智能+”行动的战略指引,紧密对接国家“十五五”前瞻布局,是推动人工智能与传播学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AI技术正深度重构传播生态,为传播实践创新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新课题。本次研讨会为中外学者搭建了优质交流平台,期待与会嘉宾围绕AI赋能传播的前沿方向深入研讨,碰撞思想火花。

        本次学术研讨会分为上午场和下午场,由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许德娅主持。

        上午场论坛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传播变革,从理论建构、应用实践、学科与职业重塑等多维度展开深入探讨。

        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传播学院教授Matthew Powers关注AI在当前新闻业中的应用以及出现的弊端与痛点。他指出,当前全球新闻业面临商业模式崩塌、受众流失、从业者职业稳定性下降等挑战,这一技术正在加剧行业分化,而能够主动适应、利用AI增强而非替代人类创造力的从业者,才能在变革中赢得新机遇。新闻的价值核心仍在于人的判断与原创性,如何善用技术而非被其奴役,已成为行业必须面对的关键命题。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陈龙围绕 “AIGC型塑交往行动模式工程社会学” 主题进行分享。他指出,AIGC历经从1952年 “情书生成器” 到神经网络语言模型的演进,正从 “人工智能” 迈向 “人工社会智能”;机器也从 “技术物” 转变为具备 “被编程社会性” 的社会存在,兼具工程性与社会性。陈龙强调,AIGC正重塑交往秩序,推动数字基建、交往惯习变革并催生新权力中心,但也存在算法黑箱、认知茧房等问题。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通过人类干预与人工修复,以确保AIGC的伦理性与社会适应性。

        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严三九认为,当前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上海作为深度老龄化城市,老年群体面临的生理、心理问题正逐步传导至社会层面。在此背景下,适老化专属AI模型 “AI沪助” 传播实践项目以数字包容社会框架与老年社会治理为核心,依托产学研一体化联动为抓手,既为智能时代养老服务业培育专业人才,也助力学生深化对社会老龄化议题的认知。未来,项目将深化开放生态与产学研协同创新,为老龄化社会提供智能传播支撑,探索AI赋能养老治理的新范式。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胡翼青教授指出,媒介本体论思想源流深远,从柏拉图的洞喻与药喻,到1964年麦克卢汉将媒介引入传播学视野,再到基特勒提出“媒介之外无它物”等,均构成了该理论的重要源流。生成式人工智能依托技术神话,其黑箱特性与内在不确定性,不仅引发人类认识论危机,也标志着机械时代确定性理想的终结。这一转变推动传播学深入反思媒介本体论,亟需在“媒介本质”“媒介与人”以及“媒介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上凝聚共识。胡翼青强调,媒介本体论的显化对传播学而言,既是发展希望,也暗藏挑战。

        华东政法大学韬奋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范玉吉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据殖民风险与治理路径研究”为题进行分享。他指出,部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数据输入、算法设计及信息传播中隐含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可能通过语言霸权、价值预设和“信息茧房”效应侵蚀文化多样性,进而引发政治安全风险、文化安全风险和社会安全风险。为此,需立足国情加快技术规则制定,促进数据有序流通,强化意识形态领导权,积极开发本土人工智能应用,推动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以应对全球治理新挑战。

        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传播学院教授Ekin Yasin认为,AI参与课程改革应聚焦四大核心:理解AI对行业与教育的全面渗透;设计融合AI的实践性课程,使学生能将前沿知识带入职场;将AI深度融入学习体验,培养学生与技术共同思考的能力;并重视在技术迭代中强化分析思维、适应力与韧性等人类核心素养。她强调,高校需与业界紧密合作,弥补人才技能差距,构建兼具技术素养与人文沟通能力的凝聚型课程体系。

        下午场论坛聚焦于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跨学科应用及学界的创新实践。

        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传播学院教授Adrienne Russell认为,人工智能在提升气候传播效能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可通过简化复杂信息、数据分析及个性化解决方案等方式增强公众认知。然而,AI也伴随错误信息、算法偏见、高资源消耗和潜在操纵风险等多重挑战。她强调,需深入探讨AI如何影响气候传播的路径与其伦理边界,引导技术向善发展,最大化其积极效益,遏制可能加剧危机的负面影响。如何构建更负责任、更高效的人工智能应用机制,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白红义强调,人工智能技术正推动新闻信任机制发生根本性转变。AI不应仅被视为传递信任的技术中介,其本身已成为重要的信任主体。基于“机器自主性”视角,新闻信任的核心从传统的人际信任转向人机之间的信任关系。这一转变重新定义了新闻真实性的实现路径,要求在人机信息交互中构建新型信任机制。他进一步提出,“人机信任”不仅成为理解技术与新闻关系的关键词,也为数字新闻业带来一种系统信任的创新认识。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王积龙关注气候叙事对不同体质个体的传播效果问题。他认为,身体在传播学研究中长期被忽视,大众传播领域对身体观念的讨论尤为缺失,这一问题在气候传播研究中亟待突破。以中医体质学、身体现象学为理论基础,开展气候叙事传播效果实验,结果发现,体质显著影响气候共识,阴性体质和阳性体质受众分别对冷叙事和热叙事接受程度更高,且主角与受众身份相似时,气候共识及低碳行为意愿更强。他强调,将中医理论引入传播效果研究,期以为气候传播研究提供新视角。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张红围绕 “AI与数字人文及传播实践” 展开分享。她表示,数字人文作为人文社科领域的新兴方向,正通过数据化、空间化、可视化与计算叙事四大工具,回应传播学的核心问题。她结合《繁花》案例,展示时空分析如何揭示城市空间与情感变迁;借助旅游评论构建感知框架,解析游客行为规律;通过翻译与专利数据,探讨知识扩散与创新分布的不平衡现象。张红强调,AI虽带来智能解读等机遇,但也面临数据偏见与主权等挑战,未来需推动“混合智能”,融汇专家知识与人工智能以应对此类问题。

        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助理教授王海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东南亚跨国人口贩卖问题中的双重角色:既被犯罪集团用于精准招募、伪造信息与逃避侦查,也被反人口贩卖的NGO组织用于监测、预测与救助合作。研究指出,AI的应用面临伦理、法律与媒体报道的多重挑战,包括算法偏见、隐私风险、监管碎片化及责任归属不明等问题。他呼吁,应采取创伤知情、希望导向的报道方式,加强记者专业能力建设,并制定跨部门协作的伦理准则,以更全面、负责任地应对这一全球性沟通与犯罪交织的难题。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周敏认为,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发展,聊天机器人愈发具备“真实感”,但用户在互动中频频出现辱骂、恶搞等攻击性行为,构成了值得关注的道德问题。本研究立足于道德心理学的视角,关注人机交互过程中出现的道德相关问题,特别是用户如何在此情境下突破既有的道德约束。以“道德脱离”为核心切入点展开研究,研究旨在探讨其在用户与人工智能互动中的表现及潜在影响。这一视角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人机关系的理解,也为人工智能的伦理治理与社会规范建构提供了新的启发。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王峰指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积极推进“AI+传播”教育体系改革,构建“1+N”课程系统,计划至2026年实现半数课程与AI深度融合。学院通过设立AI实验室、与知名企业合作,强化实习基地数字化建设,推动项目式学习与竞赛实践,提升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开展教师AI技能培训、行业专家讲座及课程研讨会,构建“AI+X”微专业,涵盖基础与融合课程,面向全校开放,促进跨学科与本硕贯通培养。这一系统性改革旨在应对智能时代传播行业变革,培养具备跨学科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本次“AI in Communication Practice”学术研讨会推动了中美学者在人工智能与传播交叉领域的深入对话,彰显出跨学科合作与全球视野下的创新潜力。与会嘉宾围绕AI技术对传播生态与教育模式的重构展开讨论,一致认同在加速技术融合的同时,亟需深化对伦理治理、社会包容和人文价值的关注。面向未来,学界与行业需加强协同,共同引导技术向善、包容与可持续发展。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积极推动“AI+传播”在课程构建、学术研究及社会服务中的深度融合,为智能时代培育兼具人文关怀与社会洞察力的传播人才持续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