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特辑 | 传院教师教给我们的那些“非课本知识”

发布时间:2025-09-10浏览次数:10

老师

不仅将知识的钥匙递到我们手中

更以春风化雨之姿

将那些未载入教材的人生哲思

悄然播撒于心田


传递给我们的

是举重若轻的职场智慧

是永怀敬畏的行业操守 

是弥足珍贵的实战真知


是保持好奇的赤子之心

是坚守原则的清醒认知

是跌倒后依然热爱的勇气

……


这些老师教会我们的“非课本知识”

早已内化为我们前行的底气

在每一个重要时刻

悄悄地发挥力量


值此教师节之际

我们收集了多位传院学子的留言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他们印象深刻的那些“非课本知识”都有什么


TA,为我建构了行业认知的坐标

        在刘影老师的课堂上,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跳出课本,分享的文化行业从业经历。这些故事,让我真切感受到一名文化工作者对专业的敬畏与对职业内核的理解。老师刚入职出版社时,总利用闲暇反复研读一本编辑校对专业书,甚至逐字抄写。这份对基础技能的深耕,不仅筑牢了她的专业根基,更让她抓住了珍贵的发展机遇。这让我明白,扎实的专业能力从不是天赋,而是日复一日沉淀的“底气”。

        她还曾提到过一个观察:研究生阶段生活丰富、乐于尝试的学生,毕业后就业更有优势。原来,多元体验并非浪费时间,而是在悄悄锻炼感知力与共情能力,这正是新闻、编辑等工作的核心素养。我们对生活有细腻观察,才能捕捉文字温度;对他人有共情,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内容。这些老师偶然间分享的“非课本知识”,让我明白:做文化工作,既要沉心练技能,也要抬头悟生活,这样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邓洁2024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



TA,为我的职业规划点亮明灯

        满方老师在新闻编辑课程上的指导与业界新闻生产流程高度契合,让我对业界实践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知。她不仅会在课上分享真实案例,还会在作业指导中鼓励我们挖掘真正有价值的选题、打磨有意义的内容,梳理清晰的作品逻辑。此外,满方老师还经常会为我们推荐实习机会,认真帮忙改简历,提出职业发展建议,帮助我们很多同学找到了理想的实习岗位。衷心感谢满方老师的悉心栽培与无私付出,祝老师教师节快乐!

——葛润鑫2023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


        我的辅导员何柳萍老师关心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研二下学期伊始通过班会教导大家做好职业规划,并以自己找工作的经历现身说法,缓解同学们的就业焦虑2025届毕业生毕业之际,老师组织经验分享会,从学长学姐们的就业经验出发,帮助同学们梳理找工作时间节点;我在实习时有段时间压力很大,老师会耐心的听我倾诉,帮我思考解决办法,最终把我从那段灰暗的时光里拉了起来。我真的非常感谢何老师,她是我的辅导员,也是学习生活中的人生导师,帮助我树立信心,更好成长!

——袁倩倩2023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


TA,教会我珍贵的处世哲学与思维方式

        大一上学期,徐坤老师《艺术概论》课程结束之时,在期末焦虑的氛围中,老师对我们说了一句话“和谁都不争”,我把这句话誊写到了日记本的第一页。

        与徐坤老师的重逢是在大二下学期,那时我和搭档梦怡有幸邀请他担任我们大学生创新项目论文的指导老师。老师那份独特的亲和力与谦逊便深深打动了我。记得去教师休息室请教问题时,我和搭档梦怡正局促不安地站着,老师却主动为我们搬来桌椅,亲切地招呼我们坐下。还有一次,因老师临时去送别其他教授,我在办公室稍候。没想到老师一进门就连声道歉:"实在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其实,我才等了不到三分钟。

        老师是个特别严谨细心的人,总能敏锐地发现我论文中多打的一个空格、一个标点,这份细致让我在之后每一次写作业乃至实习中都更加注意细节。课后,老师温暖的鼓励常常让我倍感亲切。大学期间我经历过许多答辩,也失败过很多次。但徐老师让我重拾信心,不再畏惧面对评审老师。

        老师身上那种"与世无争"的学者风范,恰如大一课堂上她教导我们“和谁都不争”一样。她也用这份言传身教的师者风范影响着我们:要沉淀思想,褪去浮躁,用谦逊的态度对待知识、对待他人

——龚雨裴2023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


        于文老师曾经在课堂上对我们说,问题意识是开展工作与写作的起点。在工作中,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行动,才能精准发力,高效推进;在写作时,以问题为导向,文章才有灵魂,能真正回应现实、尝试解决实际困惑。这种思维方式,让我不管是面对专业任务,还是生活里的各种事,都更有方向感与针对性

——候阳2024级出版专业研究生


        初次开组会时候,马力老师告诉我们,“不要着急,先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多感受、多思考。”彼时我刚结束慌乱的大四,风尘仆仆地扎进陌生的魔都,像站在一片青黄不接的荒原上,生怕被时代的潮水卷落。我忍不住问马老师,“如果我找了很久还是找不着北,该怎么办?”马老师笑着对我说,“那很好啊,说明你憋了个大招!”

        今年八月,我和伙伴们在杭州比赛,他到现场给我们加油。赛前我很紧张,生怕台上又混淆了前后鼻音。马老师拍拍我的肩,温暖的声音传来,“没问题的,亦恬。”

        “不要着急”、“没问题的”,老师的话语虽轻盈,却在我心里扎下深根,这是他教给我的书本知识之外的生活智慧。每当想起,总不自觉浑身松驰开来。这种松弛并非散漫的松懈,而是被注入一股柔韧的力量,感觉自己充满能量,能做好任何事情。

——姚亦恬2024级戏剧与影视专业研究生


        跟秦雪冰老师相处,很容易被她那种既强大又细腻的特质打动。她做起学问来有股“拼劲”,理论扎实、思维敏锐,年纪轻轻便凭硬实力跻身正教授之列,我们都打心底佩服——说她是我们的“学术偶像”,一点不为过。

        她指导我们的时候,从不绕弯子,三两句就能点出问题核心,还会给出特别清晰的改进建议。虽然风格干脆利落,却一点也不冷漠。每次聊完正事,她总会轻轻补一句:“我刚才说得比较直接,你们别介意啊,有想法要随时跟我讲。”

        这种严厉与温柔并存的带领,让我敢于向上看、往前跑。她教会我的不仅是研究方法,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真正的强大,是能力与共情力的双重成长——而这,或许才是学术之路乃至人生路上最重要的根基。

——2023级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 杜启震


TA,激励我直面挑战,步履不停

        在李海波老师的课上,我不仅学到了新闻写作的技巧,更收获了对现实的清醒与对文字的信心。李老师在期末作业中真诚的认可,让我在迷茫时重新肯定了自己写作的价值;在转向新闻与大数据科学双学位的面试上,老师的鼓励也让我更加勇敢地去追求新的可能。李海波老师既有作为前新闻记者的现实眼光,又始终怀有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些“非课堂”的教导,将成为我前行路上的指引。

——徐菁2024级新闻与大数据科学双学位本科生


        刘弢老师绝对是我见过的最不拘泥于一格的老师。在他眼中,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传承,而是与时俱进的创造,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于是,你能够看到一个以开拓者的姿态,将最前沿的AI技术融入教学实践的每个环节的老师——从AI辅助制作的视频、动态生成的智能课件、算法优化的新闻稿写作训练……他总能借助AI的力量,用最新技术为传统教学注入活力,让我们的想象力和成果更上一层楼。他让我们懂得,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对新技术保持开放和创新的心态,并不断培养持续进化的能力

——龙家娟2024级戏剧与影视专业研究生


TA,让我更加关心自己、热爱生活

        我们的表演课老师沈嘉熠老师有个特别的课前仪式——15分钟的身体舒展活动。起初,大家面对压肩、转腰等动作时,无不身体僵硬、眼神躲闪,连简单的肢体延展都透着拘谨,总觉得“放不开”。

        但几节课下来,曾经紧绷的肩颈渐渐放松,迟疑的动作变得流畅,就连之前最怕的腿部拉伸,也能慢慢找到发力感。如今,我们不仅肢体力量与柔软度显著提升,连日常久坐的腰背酸痛都缓解了不少。

        这堂表演课远不止传授技巧,老师带我们解锁的拉伸小方法,在课业紧张之余,早已成为守护身体的“秘密武器”,真正让我们在学习专业的同时,收获了能受益一生的健康财富

——钟爱2022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生


        邓香莲老师是一位像妈妈一样温暖的老师,始终把同学们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长放在心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备战全国韬奋杯图书编校大赛时的经历,北京的冬天远比上海寒冷,在出发前,邓老师就多次叮嘱我们一定要多带厚衣服;到了北京后,她仍时刻关心我们是否穿得够暖,每次出门前都要确认大家的外套是否裹严实。而在比赛前一晚,尽管已是深夜,邓老师依然陪着我们反复打磨答辩稿,一字一句地斟酌修改,力求完美。最后,我们也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虽然那几天北京的冬天很冷,寒风凛冽,但邓老师的关怀与陪伴,让我们心中始终涌动着暖意

        在邓老师的身上,我们总是能真切地感受到她对学生的关爱与对出版行业的热爱,这份细腻的关怀和强烈的责任心,既是她作为教师的温暖特质,也是她作为出版人的严谨态度。我们作为她的学生,也在她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之中明白:出版行业的从业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的是对文字怀有敬畏之心,保持精益求精的执着和永不熄灭的热情。

——谢一菲2023级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生


纸短情长,师恩难忘

还有许许多多未被讲述的温暖瞬间

珍藏在每位传院学子的记忆中

在时光里沉淀成最珍贵动人的馈赠


今天,我们不只想说“教师节快乐”,

更想道一句——谢谢您!

谢谢您为我们推开知识之窗

让我们看见比课本更辽阔的天地

谢谢您以智慧之光照亮前路

帮助每一个梦想向光生长


愿这份师者仁心

能在我们身上延续

愿我们能带着这份传承

成为未来行业里的微光

让这份温暖永远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