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下午,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复旦大学共同主办的2024年度“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讲座第一讲,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蔡冠深报告厅举行。本场讲座邀请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教授主讲,讲座题目为“关于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若干思考”。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方明主持讲座。
本年度国情教育系列讲座6场讲座采取“线下讲座+线上直播”形式,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六所学校的师生,以及本市16个区融媒体中心采编人员共同参与第一讲的听课活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24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2024级出版专业硕士在闵行校区二教206教室全程聆听本次讲座,同步参与国情教育讲座。
把握思想源流,领会核心要义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并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建设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七个着力”重大要求。 “我体会,‘七个着力’是党中央结合当前和未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点、难点与热点作出的科学部署,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最新成果的核心体现。”裘新带领现场师生一起温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并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要把握其思想源流,领会其核心要义,这样才能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裘新认为,要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国共产党人文化实践的结晶两个方面出发,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思想源流。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些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和‘源’。”同时,要结合新时代的新发展,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做到常学常新、常悟常进。
近年来,国风国潮热吸引广大青年学生关注。古装汉服热度不断攀升,《只此青绿》《长安三万里》等中式风格的影视作品成绩亮眼,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非凡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关键在于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进行传承和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这是提升国际话语权、与世界各国进行对话重要举措。
8月以来,在社交平台“出圈”的《黑神话·悟空》以《西游记》为基础,选取全国36个景点作为场景,展现了精美绝伦的视觉画面、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让中华文化与现代技术交融共生,让海外玩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与中国游戏产业的进步,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文化出海。”裘新也建议在场师生关注新兴文化产品的影响力,特别是对地方文旅以及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带动。
建设最佳实践地,缘何上海?上海何为?
当前,各地在加快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水平。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路径。“最典型的就是上海。”裘新提到,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世博文化公园、上海大歌剧院等案例表明,“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3年10月,上海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打造文化自信自强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这份魄力和底气,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上海在宣传思想文化方面的多重优势。”
裘新认为,历史和地理因素熔铸了上海特有的文化底蕴。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共生共荣。三者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共同造就了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与“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
今年初,市委印发《上海市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方案》,系统部署实施9大行动、30项重点工程,提出了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施工图。“学习《方案》后,我体会,两个最重要的关键词是改革和开放。”裘新认为,这也是上海自身优势特色决定的。
参与本次讲座的师生,大多来自新闻传播学科。“大家要认识到,新闻舆论工作肩负着引领社会风气、影响舆论导向、凝聚党心民心的重要职责。”裘新强调,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裘新以“上海发布”政务号为例,认为信息权威及时、服务全面便捷、形式多样暖心,是其取得良好成效的主要原因。“主流媒体在创新发展中带来许多优质案例,非常值得研究和总结,并转化为教与学的鲜活养分。”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打造新时代的“高校样本”
大学是现代文明的渊薮。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滋养了城市,大学文化是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裘新指出,复旦大学正在着力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高校样本”,建设铸魂育人、思想理论和文化交流三个示范高地。“这三个高地建起来,高校文化自信自强的样本也就立起来了,最佳实践地也就有了重要的‘高校拼图’。”
当前,高校的文化育人资源需要系统集成,避免碎片化、分散化。2023年秋季学期起,复旦推出“文化校历”品牌。在裘新看来,“文化校历”要以铸魂为中心,弘扬优良校风学风。教学校历与文化校历、育人与铸魂,同等重要、相辅相成。“我们希望全景式展现复旦这片文化沃土,形成全校的集体行动和共同期待。”他表示,每位同学都能在大学文化熏陶下个性、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才是高校文化自信自强的样子。 明年,复旦大学将迎来120周年校庆。“学校正在主校区发源地、复旦精神溯源地。”裘新介绍,“复旦将全新打造历史文化功能区,统筹规划建设新校史馆、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校友馆,打造复旦精神新地标、文化育人新场域。”
大学的文化应体现开放广度,打造文化交流高地。“身处上海,我们这几所高校更应该开放,走在全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前列。”一所文化自信自强的高校,必定能够开放包容地“走出去”和“引进来”,让全世界优秀文化在高校云集,成为学术发展和人才成长的养分,也为上海的文化开放交流贡献智慧力量。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以学术、科研、青年交流等为载体,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裘新表示,要把自身办学优势转化为国际传播效能,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高校也要助力上海城市文化内涵挖掘,用好多种形式、多元主体,让上海城市形象再提升、品牌更响亮。复旦承办的“浦江科学大师论坛”,以及“青年全球治理创新设计大赛”(YICGG)等活动,都有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文化“走出去”,需要多元主体的“千帆出海”。讲座现场播放了一部由复旦大学校友和同学们共创的国际传播作品预告片,记录了留学生在中国求学期间的点滴。这部作品两年前正式发起制作,已经积累了1000多个小时的素材,目前影片正在加紧剪辑。“让我们共同期待,也希望大家共同促进高校之间、青年之间的交流,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作出贡献。”裘新说。
今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一周年,也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裘新勉励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坚信中国道路、坚守真理正道、坚持文化自信,更好认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践行新的文化使命贡献更大力量。
“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讲座于2018年开办,至今已办六期。讲座与高校学生思想引领紧密结合,针对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邀请委办局领导、高校和智库专家学者举办讲座。今年,第七期讲座再做创新,邀请六所高校主要党政领导轮值主讲,面向六所部校共建高校师生集中授课。
听课心得
参加了关于“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讲座后,我深感启发。讲座深刻阐释了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高校不仅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更是文化交流和实践的重要平台。
首先,高校作为知识传播和文化创新的高地,承载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才的使命。通过讲座,我认识到高校在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中,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使其成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中坚力量。
其次,讲座中提到高校应成为文化交流的高地,这让我意识到高校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中扮演着桥梁的角色。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文化节等活动,高校能够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和学者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和理解的平台,促进文化的多元共融。
最后,讲座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高校不仅要在理论上深入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将文化思想融入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使之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不竭动力。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24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蒋一丹
在深入聆听“关于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若干思考”这一专题讲座后,我内心深受触动。
首先,裘新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呈现了一场思想盛宴。他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建设最佳实践地的方向和路径。裘教授通过一系列生动的语言和深入的分析,展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实践应用。这使我认识到,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发挥思想的引领作用,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同时,我也深刻感受到了文化自信的力量。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就是要通过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更加自信、更加开放的中国形象。
此外,我还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推动文化建设、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于文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24级出版专业硕士
王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