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4年3月23日,桂皓璇在朋友圈留下了“从今天开始连续四天都没有信号了”的留言,告诉朋友们她又要开始自己隔绝尘世的旅途。这是她在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担任纪录片导演后常有的生活:脱离城市里钢筋水泥的桎梏,带着摄影机深入到无人问津的川泽,带回一段段震撼心灵的“生命奇观”。从华东师范大学新闻系毕业后的这些年里,她一直沉醉在这种“生命体验的传递”中,乐此不疲。
探寻“生命奇观”的荆棘路
灿烂的春光下,新疆数十种野生花朵恣意绽放,随风摇曳;墨脱的雨季里,寄居在竹筒里的圆疣树蛙依靠流进竹眼里的点滴雨水繁殖后代,兽类动物在森林盘亘行走、繁衍生息……
若非亲眼所见,桂皓璇很难相信这世间真有这般震人心魄的奇观。自中国国家地理“生命奇观”系列IP发布起,网友们纷纷在纪录片的帧帧美景中收获了奇妙的视觉体验,系列纪录片全网播放量累计已破千万,但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国家地理团队在摄制过程中历经了难以想象的考验。
大自然“喜怒”无常,想要拍摄到脚本里计划中的所有内容,需要巨大的耐心和勇气。在墨脱森林的纪录片拍摄时,正值青藏高原的雨季。为了见到横纹树蛙,摄制组来回数次,淋透了好几场雨。因为本身要去到拍摄地就不容易,一行人徒步许久,一下雨,又只能返回大本营,或者就穿着雨披打着伞,“很单纯地等雨停,只能是这么干等着”。
拍摄纪录片《流石滩——云上花园》的当天,突降大雪,公路被封。桂皓璇和团队成员们只能在将近五千米高度的地方徒步向上,按照原定计划前往目的地进行拍摄。流石滩的坡度极陡,每走一步都要面临被尖锐石头划伤和从坡上滑落的风险,工作人员们背着沉重的器械,有些甚至产生了高原反应,但他们依然坚持前进。
深入原始的热带雨林,对于中国国家地理团队来说是另一种危险。即使在专业向导的保护下,蚂蟥和蜱虫也随时可能上身。为了不被咬得流血不停,所有人都得做好十足的准备。
然而,眼前的荆棘是心中的勋章。“我们不能要求大自然随时为我们展现她的美,只能奢望她展现美的时候,我们恰好在那”,跋涉多次却拍摄无果,团队却收获了别样的人生体验;爬上流石滩,绿绒蒿和绢蝶的生命飞舞让他们觉得一切值得;穿越雨林后,全副武装的桂皓璇手臂上依旧留下了被虫子叮咬的“红疙瘩”,但她仍然觉得这段野外冒险的经历格外迷人。对于科学的极致追求、对于自然的极致热爱,让桂皓璇穿梭在生命奇观的体验中,拨开荆棘,带着我们看到那片欣欣向荣的神奇世界。
桂皓璇团队摄制作品
是什么让热爱生根发芽
加入并负责一支成熟的摄制团队,需要旁人难以想象的积淀和热爱。
从长辈那里流传下来的傻瓜相机敲开了桂皓璇摄影爱好的大门。初高中时代没有特别先进的拍摄设备,她就利用好小手机和小相机,这些器材虽然老旧,但她却用它们拍出了很多满意的照片。高三毕业后,桂皓璇会一个人躲到新华书店看摄影教材,她热爱拍摄,也喜欢看电影,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兴趣为她打好了通向纪录片之路的坚实基础。
进入大学之后,新闻专业又给了她拓展爱好的崭新空间。对桂皓璇而言,这门学科吸引她的不仅是可以不断对外界事物进行探索,还有作为个体能够带给世界的输出,这种“既可以把很遥远的故事给带回来,又可以挖掘身边很多细节”的体验,让桂皓璇觉得“很酷”。
而后,因为一个偶然的契机,桂皓璇对摄影的感悟再度加深。本科期间受到宣传部老师的邀请,她为学校制作了一个延时短片。这段拍摄实践里,她得以潜心挖掘校园的美丽,镜头为她和学校建起了一段桥梁。她等候过日出和日落的刹那,也探索过建筑之间留下的光影。“就好像你和学校之间共同守护了一个很小很小的秘密,那种你和建筑共同感受到的东西,经由拍摄转化为影像,然后被更多的人看到。”这种微妙的视觉体验,给她的世界带来了无限的浪漫和憧憬。
大一国庆假期时,桂皓璇在喀纳斯拍摄
在传播学院的日子里,一些课程和老师给桂皓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对路鹏程老师的《新闻摄影》课记忆尤深:“这堂课除了教授很多摄影技巧外,路老师更注重图片的信息或者说是理念的传递,他总是会问你拍这张照片是想要表达什么,因此我在拍摄时就会珍惜每一次按下快门的机会,不断地去思考什么是摄影有意味的形式。”在完成这些“用心”的照片的过程中,桂皓璇会为了这样的“意义”倾尽全力。
而这种用心与热爱,桂皓璇也受到老师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纪录片创作的课堂上,聂欣如老师在播放教学用的样片时总是会露出满意的笑容,至今桂皓璇今仍觉得十分感动,“他是真正地喜爱、欣赏这些片段,我发觉只要一个人喜欢一个东西,他脸上的那种笑容也好,或者说是想要分享的欲望也好,是怎么掩都掩不住的。”
在新闻学专业课程的课后作业中,不管是写文章还是拍片子,她都能得到几位老师最专业的反馈。这些真正用心的专业指导,用路老师的话来说,是想告诉大家“当我们选一份职业的时候,希望对于我们不仅仅是一个可以糊口的事而已,而是说你有你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灌注其中。”无论是做新闻还是做纪录片,桂皓璇都深深为求学路上“责任感”的教诲影响着。
从华东师大新闻系本科毕业,她对影像的追寻从未淡褪。在备考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时,桂皓璇遍览了诸多国家的电影史;读研时期,她又接触了很多表演、美术的课程。无论是对电影的热爱还是围读剧本的经历,都建构了桂皓璇对于文字和影像的敬意与创作团队集体劳动的敬意,而这也为她在中国国家地理那些齐心协力、观照自然的创作埋下了伏笔。
积累经验,“刷关”前行
一步步走出象牙塔的桂皓璇,在机会和挑战中逐步积累经验。
大三期间,桂皓璇在《新民晚报》电影版实习时参与了对电影艺术家秦怡女士的采访。在采访中,桂皓璇听秦怡讲述了高龄奔赴青海拍摄电影的事迹,但当时,她并没有切身体会到秦怡为此付出的努力,直到后来她自己去到青藏高原的墨脱进行拍摄才发现“就连20多岁的我上高原拍摄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桂皓璇将秦怡女士形容为一个“美好的灵魂”,而正是做记者才让她得以接触这些灵魂,感受到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寻。桂皓璇珍视做记者的这段经历,并认为这段经历锻炼了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对自己在纪录片制作中和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也有所裨益。
善于发现他人的美好灵魂需要强大的共情,桂皓璇同样认为,创作中情感的推动作用尤为重要,她特别关注在特定环境中我们能体察到怎样的情感,也因此她始终热爱着摄影和户外旅行,不断地与新鲜的环境相逢,它们始终如一地寄托着“体验”在桂皓璇生命中的重量。
于是,她踏上了中国国家地理那条名为“生命奇观”的路。
对于桂皓璇来说,每一次新的选题,都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有时候拍的是沙漠,有时候拍的是洞穴,有时候拍的是高山上的动植物。从零开始的学习不是一件易事,但桂皓璇永远保持着好奇心,于一片未知的知识新世界开疆拓土,一直在路上。“我喜欢的就是不一样的东西,这保证了自己学习的稳定性、延续性,即使到现在,我还是得去看很多的书。”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桂皓璇同样有着特别的感受。不同于学生时期独自的拍拍写写,如今身为自然纪录片总导演的她,需要做的更多在于“平衡”。中国国家地理团队有许多优秀的创作者,桂皓璇在与他们共事的过程中常常被其才华所惊叹,“我觉得他们真的就是艺术家”。脚本、摄影、剪辑、调色……一个艺术品的打磨往往需要多个关卡的把控,而桂皓璇的工作不仅在于导演的创作,更重要的也就在对这多个关卡的协调上。作为总导演,她经历了所有过程:她见证某个镜头的拍摄,明白镜头作为素材时的样子,也看到了它剪辑完成后是什么样。为了保持全片的融合,桂皓璇需要不断去沟通交流、促进融合,从而推动团队的合作,共同生成一个有机体,而非华丽却不和谐,堆砌而无生气。
对于日常工作的节奏,桂皓璇也处理得游刃有余。“我经常跟同事打趣,只要一看到手机没信号就知道,我们确实要开始工作了。”在片场,桂皓璇总是严阵以待,保证每个单元稳步推进。在野外工作需要将危险性降到最低,桂皓璇会和专家老师们提前准备攻略,将本次行程做好充分的评估和判断,同时请来专业向导进行拍摄保护。在每一次发片后,桂皓璇都会特别留意后台的高峰时段的数据,与团队不断摸索,体会观众的兴趣。她希望可以把握好科普与趣味的“天平”,期盼把一个更适合中国观众口味的自然纪录片的结构模式走通。桂皓璇将每一个工作的流程熟练于心,不厌其烦地校准,不慌不乱地执行。
工作上的专业性是桂皓璇令人钦佩的职业素养,而她热爱的这份工作同样搭建起她人生中重要的心灵拼图。夜深人静,当桂皓璇在专业人员的陪同下摸黑溯溪,一路追寻野生大鲵的踪迹,耳边是清亮的蛙鸣,眼前是闪烁的鱼眼,桂皓璇感觉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匿名的派对,那是独属于生物的世界,而人类只是其中渺小的一份子。也许四月对我们来说只是极为平常的一个月;但是加入中国国家地理以来,桂皓璇心里的四月便最不普通:这是一年中最热闹的一个月,因为这是花开的时间,是万物生长的时间……辽阔自由的大自然给予了桂皓璇最具冲击力的生命体验,而只有真正地深入自然世界,才能直接地感受到天地万物的生命力,自然而然地敬畏生命。“当我走在大地上的时候,就好像我的双脚也像树生了根,能够不断地从大地里面汲取这样的营养”。桂皓璇庆幸自己加入了这个团队,因为团队让她心中对远方的向往成为现实,也把野性的瞬间化作影像的定格,带给全国观众最深刻的心灵震撼,意义匪浅。
“我并不认为我们只是传播了一些生物学知识而已,我一直觉得我们的纪录片进行的是生命体验的传递。”在很多次的传播过程中,桂皓璇收集到来自于观众非常积极的反响:他们会把这些20-50分钟的片子作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扇窗口,看到更广阔的大千世界;心灰意冷的时候,看到流石滩严酷的环境下却生活着无数生命,人们也因此被鼓舞。还有很多的中小学老师或大学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中国国家地理B站账号的作品,让更多的孩子们接触到大自然。自然纪录片就像是一座桥梁,让大众和真实野外这些非常遥远的事情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生命上的关联,并且能够给他们带来真正的积极作用,“如果这都不算收获,那什么还算收获?”桂皓璇觉得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她从一而终地喜欢,并将继续前进、坚持这生命体验的传递。
结语
“最喜欢的还是日落
在这里每一晚的日落
都是一场饕餮的盛宴
予以整片天空的云彩
交相辉映
每看一次都会感到生命的壮丽。”
结束在热带的拍摄后,桂皓璇在朋友圈留言,第二天醒来,她又将迈入深林,开启新的生命奇旅。
桂皓璇在察隅雨林拍摄中国最高树
传播学院二十周年院庆祝福
祝传院20周年生日快乐,桃李芬芳,永续辉煌!
采写 | 陈静怡 周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