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进午餐,畅谈未来:院长午餐会博士新生专场举行

发布时间:2025-09-29浏览次数:62

        9月26日中午,传播学院院长午餐会博士新生专场在105教室举行。传播学院院长王峰,党委书记朱文佳,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杜彬彬、副院长路鹏程、副院长肖洋、副院长于晶,出版与文化系系主任邓香莲以及研究生辅导员何柳萍、吴烨茜与全体2025级博士新生共进午餐,围绕学术启航、科研规划与个人发展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Q:AI时代已来临,无论传媒行业还是学术生产本身,都受到了冲击。学院有没有可能安排一些有助于打破文理科隔阂的座谈,让文科博士生们有机会多了解有关AI的知识?

A: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建议。事实上,我们已在本科阶段开设了相关原理课程,未来也计划通过组织专题讲座、跨学科工作坊等形式,为大家创造更多了解AI技术内核与应用前沿的机会。

      同时,自主探索同样关键,学院鼓励大家善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对于文科生而言,核心在于建立人机协作思维,将AI作为高效的研究工具,关键在于“用起来、多用熟”,相信大家能够积极掌握并赋能自己的学术研究。


Q:目前高校教职的就业竞争压力愈发激烈,在传统的高校教职之外,学院如何看待博士生进入高端智库、科技创新企业或公共政策部门等其他领域就业?

A:学院对此持积极和开放的态度。的确,博士就业多元化是当前的大势所趋。近些年,除高校教职外,我们的毕业生也可以选择进入高端智库、企业的战略研究部门、政府机关政策研究室及部队文职等广阔领域。学院希望大家能尽早进行职业规划,在博士期间打磨好论文,增强竞争力。

      同时,要结合自身兴趣与优势明确方向——志在学术需潜心科研,瞄准业界则应积累实习,报考选调公务员等需提前准备相应资质和经历。关键在于启动要早、准备要足,将博士期间培养的系统性思维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其他的平台,都能大有作为。

Q:博士生应该如何做好四年规划?面对当下就业环境带来的普遍焦虑问题,博士就读期间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调适心态?

A:对于博士规划与心态调适,学院强调“专注学业”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核心策略。在目标尚未完全明晰时,最有效的策略是聚焦专业,首先把博士学位论文这项立身之本做扎实、做精彩。具体到四年规划,应确立阶段性目标,然后逐步实现。

      面对就业焦虑,关键在于将压力转化为提升竞争力的实际行动。“真正优秀的人才始终稀缺”,强大自身是应对竞争的根本,化解焦虑最有效的方法是采取具体、有针对性的行动——制定清晰的规划并立即执行,以目标引领脚步,用行动缓解不安。与此同时,也需重视心理韧性的培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在持续努力中稳健前行。


Q:毕业论文撰写有哪些要求?

A: 关于毕业论文,学院强调创新性与规范性。因此,我们建议在博士初期广泛阅读以探索兴趣,但最终必须聚焦到一个具体、有价值且可深入挖掘的研究方向上。论文核心在于运用扎实的理论与材料进行严谨论证,最终形成对学科有贡献的原创成果。总而言之,广博的阅读是基础,而持续的聚焦与深耕才是关键。


Q:在新闻史方面,上海高校博士生之间是否有交流?

A:在上海高校层面,目前尚未设立专门针对新闻史博士生的定期交流机制,但同学们可以通过中国新闻史学会等国家级学术平台,积极参与其年会、专题论坛,从而与同行建立广泛联系。

      另一方面,学校及学院层面积极支持博士生“走出去”交流,并提供相应的经费资助。同时,学院也会持续邀请C刊主编、知名学者来院举办工作坊,为博士生提供宝贵的面对面指导机会,这些活动本身就是高层次的学术交流,能有效助力大家提升研究水平与学术能见度。

Q:如何应对博士阶段论文写作时的焦虑情绪和心情浮动?

A:博士论文写作中的焦虑和情绪波动是学术深造的常见挑战,这是研究者成长的必经阶段。建议同学们将宏大课题分解为可操作的小目标,通过完成章节或小论文来重建掌控感。此外,阅读学者传记有助于理解困境的普遍性,并从他人经验中获得启发。

      同时,要保持与导师、同窗的交流,及时疏导情绪。请接纳这种痛苦与成就交织的复杂过程,稳步积累,终会迎来突破。

      总之,博士生涯难免伴随辛苦与自我怀疑,这是每位学者的成长阶梯。希望博士们能够明晰职业方向,理性规划未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学院也将全力为各位的成长保驾护航,通过提供学术资源、心理支持和职业发展指导,助力大家在学术之路上行稳致远。同时,目前高校的人才引进正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要,博士研究也可以与时代命题相结合,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