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市委宣传部新闻处、部校共建新闻学院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2025年度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大学生暑期“四力”实践活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三十三名同学参与了此次实践活动。暑假期间,同学们到各区融媒体中心所属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站、两微一端、出版物采编岗位实习锻炼,在实践中切实提升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增强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的能力。
院长寄语
亲爱的同学们,
首先,我要对你们参加暑期“四力”实践活动表示热烈的祝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你们能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和实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这个暑期,你们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全面提升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积极参与,勇于挑战,不怕困难,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学有所得,成长进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都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将对你们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传播学院院长王峰
朱姗娴同学实践作品
朱姗娴同学,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2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此次暑期“四力”实践活动中,在青浦区融媒体中心报纸部部门担任实习编辑。
朱姗娴同学实习心得
今年的暑假,我有幸通过大学生“四力”实践活动来到青浦区融媒体中心报纸部实习,我的岗位是实习编辑。为期2个月的实习,是我从新闻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转折。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业务能力,更让我对“媒体公信力”的内涵有了具象认知。
编辑是内容的守门人,校对是出版流程的“质检环节”。对每一篇稿件,我都认真对待,反复校对,共计完成校对稿件数十篇。第一遍重点检查是否有错别字,如“的”“地”“得”混用、标点错误、病句等;第二遍则是检查标题字号是否统一、图片说明是否完整。
作为区级媒体,报纸内容需严格符合政策导向。在校对中,我特别注意领导职务核对:对区委书记、区长的职务表述,需与最新政府工作报告一致;同时,检查稿件中是否存在可能引发误解的表述。
为期两个月的实习,让我对编辑与校对工作有了更立体的认知:编辑不仅是“改错的人”,更是内容的“策划者”与“价值的传递者”,通过选题设计、结构优化、语言润色,让新闻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校对不仅是“找茬”,更是对读者与社会的责任承诺,每一个标点、每一组数据,都承载着媒体的信誉与读者的信任。
这次实习让我深刻体会到,媒体人的价值不在于追求“爆款”,而在于坚守“真实”;不在于迎合流量,而在于服务公众。未来,我将以“内容真实为根、读者需求为本、技术创新为翼”为目标,持续精进专业能力,争取成为一名有温度、有担当的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