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四力,促提升 | 传播学院暑期“四力”实践活动作品展(十一)

发布时间:2025-10-27浏览次数:10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市委宣传部新闻处、部校共建新闻学院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2025年度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大学生暑期“四力”实践活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三十三名同学参与了此次实践活动。暑假期间,同学们到各区融媒体中心所属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站、两微一端、出版物采编岗位实习锻炼,在实践中切实提升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增强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的能力。


院长寄语


亲爱的同学们,

        首先,我要对你们参加暑期“四力”实践活动表示热烈的祝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你们能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和实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这个暑期,你们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全面提升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积极参与,勇于挑战,不怕困难,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学有所得,成长进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都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将对你们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传播学院院长 王峰


存衡同学实践作品

        陈存衡同学,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2新闻专业本科生/硕士生。此次暑期“四力”实践活动中,在奉贤区融媒体中心采访部门担任实习记者

采写作品

预降水位防内涝,金汇港南闸开闸放水

https://mp.weixin.qq.com/s/N72UQr0OZlREo2-RWGGxiw

2奉贤学子圆梦国防科大:以青春之志守护家国山河

https://mp.weixin.qq.com/s/nbppPn7OoSJxJct7l74KtA

3风雨无阻的温情接力!外卖小哥加入社区“临时送餐队”

https://mp.weixin.qq.com/s/T7sMrlzmue6BUuzosnaXew

4老物件里忆往昔,方寸之间见变迁

https://mp.weixin.qq.com/s/qDiMCAC5K4ENZPHFQHAscA

5 71岁爷爷的“说走就走”就医记!暖心陪诊传递民生温度

https://mp.weixin.qq.com/s/v3JrBHsWD5Crz8gdcj_huw

6奉浦街道首创智能防汛“黑科技”迎战台风显成效 为城市排水系统构筑智能防线

http://fxdzb.fengxian.gov.cn/html/2025-08/12/content_60221_18794311.htm

7欢送军校新学员,寄托希冀启征程

https://mp.weixin.qq.com/s/bmWyU05iaEuiqThP1rhO5A

8上海海湾森林公园:荷塘进入盛花期,森林氧吧送清凉

https://mp.weixin.qq.com/s/npLWSEJO-Nk7WGVfJx1sDA



陈存衡同学实习心得

以笔为刃,丈量贤城肌理

        在奉贤区融媒体中心采访部的两个月,我以记者身份参与了十多篇民生报道的全流程工作,涵盖农业、民生、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新闻工作者的 “四力” 不仅是职业要求,更是丈量社会肌理的标尺。

一、脚力:在泥土与街巷中捕捉真实

        在乡村振兴报道《黑皇葡萄甜蜜上市》中,我跟随农技专家深入庄行镇葡萄园,踩着泥泞的田埂观察果农套袋、疏果的全过程。这种沉浸式采访让我明白,好新闻不是坐在办公室里 “想” 出来的,而是用双脚 “走” 出来的。

        防汛报道《预降水位防内涝》则考验应急反应能力。接到金汇港南闸开闸通知时正值暴雨,我扛着设备在大闸旁记录水利工人操作闸门的画面。当无人机盘旋在水闸上空时,记录这场紧急防汛事件时,我意识到新闻人的脚力不仅是空间位移,更是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

二、眼力:在平凡处挖掘新闻富矿

        社区食堂报道《伏天好胃口》最初被认为是 “常规选题”,但我注意到食堂推出的“银发套餐”背后暗藏智慧:食堂工作人员根据老年人咀嚼能力调整食材颗粒度,餐厅设适老优惠政策。正如记者老师们所做的那样:新闻眼不是猎奇,而是在习以为常中发现不寻常。

        在《小区博物馆里的往昔》中,我捕捉到一位爱收藏钱币大爷的“双重身份”——既是捐赠者,又是退伍老兵。通过他收藏的钱币和铜章,我串联起新中国成立后奉贤的发展脉络和他的个人人生经历,让老物件成为讲述时代变迁的鲜活载体。这种视角转换,让静态的藏品有了动态的叙事张力。

三、脑力与笔力:在多维叙事中传递价值

        人物专题《奉贤学子圆梦国防科大》采用“双线叙事”:明线是学子成长轨迹,暗线是家庭教育理念。为避免人物报道的“高大全”套路,我们进行家访和跟踪拍摄,还原他成绩波动中不停奋发向上等真实经历,通过“挫折-反思-成长”的完整链条,塑造出有血有肉的青年形象。

        技术类报道《智能防汛“黑科技”》等用镜头语言展现操作流程,让专业术语转化为市民易懂的“防汛智慧”。报道发布的同时,奉浦街道也表示这样的装置在试运行后会增添更多数量,这印证了民生报道有推动作用。

        最后,我想说,这两个月让我明白在淬炼中,才能明晰职业坐标。这段实践让我重新定义新闻价值:它不仅是事件记录,更是社会进步的催化剂。我深刻感受到新闻工作者的责任——用专业能力搭建沟通桥梁,让政策落地有声,让民意上达有径。

        未来,我将继续以 “四力” 为指引,在时代浪潮中找准新闻坐标,做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