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部署,紧扣学院《马克思主义出版观》课程建设目标,10月31日,出版与文化系教工党支部联合出版硕士研究生党支部,结合课程实践教学与党性教育,组织30余名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同走进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开展“传承出版奋进精神,筑牢初心使命担当”实践教学与主题党日活动,让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在实地参访中落地生根,让党性原则在实践教学中深化践行。

走进博物馆展厅,一段段承载着时代记忆的出版历史徐徐铺展。从清末民初开启民智的《申报》《时务报》原件,到革命战争时期秘密印发的红色报刊;从中华书局图书馆旧藏等古籍整理成果,再到新时代融合出版下的数字阅读终端、AR出版产品承载思想传播新使命,同学们循着历史足迹,在马克思主义出版观课程中“出版的意识形态属性”核心内容指引下,深刻体会到出版事业作为思想传播主阵地的历史担当,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出版工作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初心坚守。


坚持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为指导,核心要解决为什么人出版的问题,即:为谁出版、为谁立言。在充满温情的儿童出版馆,1923年版叶圣陶作品《稻草人》引人注目。展厅还原的金黄麦田里,稻草人静静伫立,风吹麦浪的沙沙声中,仿佛能听见早期儿童出版传递进步思想的初心。展柜里,民国《儿童世界》、老版科普绘本透着岁月感,既彰显着“启智润心”的育人价值,更契合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大家在翻阅经典、感受场景中,真切理解到儿童出版如何通过通俗表达传递先进理念,让新思想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


作为《马克思主义出版观》课程设计中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出版与文化系朱琳副教授联合博物馆陈老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现场教学。在“铅火光电”印刷技术馆,老师们以老式铅字工具、《名画集锦》石印样本等实物展品为依托,结合课程中“技术变革与思想传播的辩证关系”等核心知识点,深入讲解印刷技术从雕版到铅印、石印的演进,及其如何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提供技术支撑。同学们围着展柜踊跃提问,老师们结合专业知识逐一解答,现场交流氛围热烈。


此次活动,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出版观》课程实践教学的创新探索,也是一场深刻的主题党日教育。实地参访中,同学们强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理论认知,深化了作为出版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有力彰显学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积极成效,并为该课程后续重点建设积累了扎实的实践支撑。此外,作为“π 计划”落实育人目标的环节之一,本次活动还特别组织部分助学保障对象参与参访,沉浸式参观使其走出校园,触摸出版历史,为今后更好地融入出版行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学习感悟
当我们走进博物馆时,仿佛翻开一部立体的中国出版史。馆内泛黄的报刊、斑驳的雕版、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印刷机,不仅是文物,更是一代代出版人“以文化人、以书载道”的使命见证。从清末民初唤醒民智的报纸,到抗战岁月传递希望的地下刊物,再到新时代融合科技的数字出版成果,百年出版史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每一页都镌刻着文化传承的温度与时代前行的力量。作为出版专业的学生,这次参观让我对“出版人”的身份有了更深认知。过去,前辈们用纸笔作武器,在黑暗中点亮思想之光;如今,我们站在新起点,更需以技术为翼,在融合发展中守好文化阵地。未来工作中,我会以史为鉴,把对党的忠诚融入每一本图书、每一篇文稿的打磨中,让出版作品既传得开,更立得住,用新时代的出版力量讲好中国故事,这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党员初心的践行。
——传播学院出版硕士研究生党支部正式党员 王郅祁
昨天,我随党支部参观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踏入馆内,泛黄报纸与斑驳书籍间,仿佛能触摸到先辈们以笔为枪、为民发声的赤诚,那些粗糙却工整的地下刊物、厚重的老式印刷机,都在诉说着革命年代新闻工作者的坚守。身为出版专业学子,我深知新闻出版既是时代记录者,更是思想传播者,不论是革命时期的真理传递还是新时代的融媒体实践,红色基因从未断绝。
馆内的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见证,它们像无声的导师,让我深刻理解到新闻出版工作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新时代下,我们虽不用再面临革命时期的艰难险阻,但传承红色基因、坚守出版初心的使命从未改变。作为一名党员研究生,我更要以史为鉴,将这份责任融入日常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用专业知识打造更多有温度、有力量的出版作品,让更多人通过文字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脉搏,让新闻出版的红色火炬在我们这一代手中继续熊熊燃烧。
——传播学院出版硕士研究生党支部正式党员 肖一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