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0日下午1点,闵行二教223,SMG新闻综合频道资深主播林牧茵老师给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15级和16级新闻班同学带来题为“李普曼及其《幻影公众》”的精彩讲座。林牧茵老师作为资深新闻业界人士受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委宣传部联合推荐,2018-2019年度在华东师大学新闻系挂职,本学期她给本科生合作开课《数字传播研究》。这是林老师本学期第二次走进华师新闻课堂。课上,林老师追寻了著名新闻评论家、传播学家李普曼的人生轨迹,探寻其经典著作《幻影公众》的闪光观点,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李普曼和翻译其著作的经历,与16、16级新闻系同学们讨论了自己对当下新闻业的看法。

李普曼的名字深深嵌在新闻学和传播学发展历史中,作为新闻记者的李普曼一生笔耕不辍,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写下了近1000万字的时政文章,其在《新闻周刊》开设的评论专栏“今日与明日”绵延36年,是20世纪美国报刊史上历时最久、内容最广、影响最大的专栏,而其在著作中提到的“拟态环境”“刻板印象”“局内人-局外人”等概念也对传播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李普曼图片
林牧茵老师与李普曼的结缘,源自她在复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导师的推荐。 李普曼不仅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记者,同时大家耳熟能详的“冷战”一词也是他发明的。是什么让一位记者在记录事实的同时,对世界局势又能有如此敏锐精妙的定位,林牧茵老师带着这些问题开启了对李普曼的研究,通读其著作和国内外文献之后,经过艰苦的研究写出了获评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李普曼冷战思想研究》。
走进李普曼的过程中,林牧茵老师被李普曼的伟大深深吸引。美国国家政要从老罗斯福到林登约翰逊都很重视他的观点意见。许多国际政要如丘吉尔、阿登纳、赫鲁晓夫都接受过他的采访。《震撼世界的十天》的作者、著名美国记者约翰•李德曾为李普曼写过一首诗,热情赞扬他“拨开所有混乱与谬误,敏慧的头脑闪电般地飞向真理”。
李普曼不仅影响政要,其媒体专栏也对普通百姓产生深刻的影响,成为当时美国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纽约人》杂志就曾用一幅漫画来表现当时的情形,列车里的一位老奶奶告诉朋友自己每天早上的需要就是咖啡加李普曼的文章。由于没有找到漫画的原作,林牧茵老师特地请了电视台的美术编辑,为同学们再现了这幅画。

林牧茵老师向同学们介绍,李普曼对中国的影响也颇深,1949至1972年间新华电讯中提到李普曼的文章约有350篇,全文转载李普曼观点的稿件就有一百多篇。中方曾于1972年两次邀请李普曼访华,李普曼由于健康原因未能成行。两年后,李普曼去世,享年85岁。
林牧茵老师认为,李普曼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善于思考。他把思考写进文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1922年,年仅33岁的李普曼写下《公众舆论》,提出了“刻板印象”“拟态环境”观点,成为传播学的经典。而其在世界范围影响深远的著作《冷战》,集结了针对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遏制战略的一系列评论,震撼世界,在20世纪下半叶,“冷战”也一跃成为国际关系最热门的词汇,而今这个词又在中美关系中频频被唤起,也让我们看到李普曼思想的穿透力。
林老师也介绍了学术界对李普曼精英主义政治观念的批评,李普曼对大众参与政治能力的质疑使其对传统民主理论呈悲观论调。
林牧茵老师还介绍了李普曼在哈佛大学的学习过程,强调了哲学学习对其成长的重要性。李普曼大学并非主修哲学,却在大学修读了7门哲学课,在用三年时间读完了四年课程后,李普曼又将剩下来的一年专攻哲学。林老师认为哲学教会人们如何理性辩证地思考。林老师本人也在博士后期间的哲学研究中发现,哲学并不高高在上,而是通过对话来探寻思想,帮助人们明辨是非。林老师认为当代年轻人都需要有基本的哲学素养,有能力去追问万物的源头,从而拥有一个澄净的心灵。她特别向同学们推荐哲学入门书籍《万物的追问——来自哲学的邀请》,希望能引领同学们进入哲学的殿堂。
李普曼一生高产,有三十多本著作,却只有一本《公众舆论》被翻译成了中文。李普曼的中文译作之少,对其思想的研究和传播产生了不小障碍,因此硕士毕业之后,林牧茵老师便决定翻译一本李普曼的著作。选择《幻影公众》不仅因为它是一本传播学经典,是大家较为熟知的《公众舆论》的姊妹篇,更因为在书中李普曼提出了极具颠覆性的观点并且做出了有力论述,他认为传统民主理论中描述的有“同一个想法、同一个灵魂、同一个目标”的公众其实是虚幻的,是不存在的,从根本上对民主制度的设计提出了挑战,极具思想价值。对于经典的翻译,林老师有压力,凭借着自己三年对李普曼深入研究的信心,她将压力转化成了动力,在语言上精心雕琢,力求还原李普曼生动幽默的语言,2013年林老师译成的《幻影公众》一书出版。
林牧茵老师为同学梳理了《幻影公众》的主要观点。李普曼认为公众并不神圣,由于完全一致的观点并不存在,传统民主理论中的公众形象其实只是个幻影。公众无法承担起局内人的职责,只能成为旁观者,因此应当归位,做他们该做的事。所以,李普曼主张精英政治,把事务代理权交给有专业素养的杰出人士。
李普曼从三个角度对传统民主制度提出深刻的批评。
他认为民主预设存在问题,它预设公众能充分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并且是理智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公众只能获取有限信息,并且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舆论环境也被人为干预,最终公众只能在有限信息和舆论环境中随波逐流。
民主制度设计也存在弊端,选票无法表达真实的民意。投票的选民通过选票上简单的一个勾,无法表达他们对事物复杂的诉求,更不要说有的人随意勾选,或者根本不参加投票的情况。因此选举不过是场游戏,无法成为决定国家命运的公共表达。
李普曼认为选举的“多数原则”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压迫,是一场“大众暴虐”,49%与51%的选票数,不能表明一个方案比另一个方案更有效。因此,多数原则是一场消灭少数的“虚拟战争”。
最终李普曼给出了优化民主新途径的两个方案。第一,重塑公众形象。公众在和平年代应该做“旁观者”、“局外人”,对代理人选边站队,由代理人处理具体事务。但到了危急时刻,公众可以作为储备力量,在适当引领下,反对暴政。其余时间,公众应该卸下无法胜任的任务。第二,则是主张精英政治,将公众无法处理的具体事务,政策设计,交给精英、“局内人”来处理,从而使得社会良性运转。
不少学者对李普曼的观点给予高度评价,如美国田纳西大学教授威尔福雷德•M•麦克莱就称赞其为美国历史上反平民主义的先驱。也有人提出批评,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在《幻影公众》出版两年之后,就写出了《公众及其问题》作为回应,他认为“民主的政府形式知识人类智慧所设计出的适应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的最好手段。”,也成为了当今有关民主理论的主流观点。林老师推荐感兴趣的同学将这本书与《幻影公众》做对照阅读,也希望同学们联系实际,思考类似英国公投的全民公投能否真正理性地为专业问题提供判断。
讲课之后的互动时间里,林老师对同学们的疑问一一解答。15级新闻系的吉翔同学提出新闻业应该如何在精英与公众之间做出权衡的问题。林老师认为精英跟公众之间应该各司其职,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媒体是杂家,不能妄下结论,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比如去判断政治决策,但是媒体可以把专业的声音传递出来,做精英与公众的桥梁。同时,媒体也有引领职责,在类似抢盐风波这样的群体性事件中,就需要媒体正确引导。
16级新闻系的邹雨沁同学提问,面对21世纪分化的媒体,拥有专门知识的人凭借网络优势,开始拥有发布新信息的功能,比如原来在企业里做科技的人,现在出来单独做科技自媒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去选择拥有专门知识的发言人还是应该选择拥有专业新闻素养的记者。林老师认为信息的发布的确多元化了,但专业新闻素养的记者在信息整合和信息求证中依旧有重要性,民众不具备分辨能力,媒体可以告诉民众什么是可信的、有价值的,这也可能是新时代对媒体人提出的新要求。
据悉,12月27日下午1点,林牧茵老师还将在一教223为同学们带来本学期的最后一次讲课,欢迎感兴趣的同学和老师前来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