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进课堂第八季 | 何卿:做一个鲜活、真挚、生动的人

发布时间:2025-11-24浏览次数:11

按语

自2018年起,我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节目主持概论》便新增了一个别具特色的板块。该板块旨在邀请媒体一线的杰出节目主持人和新闻主播,以半讲座半访谈的方式,与学生分享他们在实务中的心得体会,同时解读行业的最新动态。今年11月,“主持人进课堂”活动如期而至,迎来了第八季的开讲。


        2025年11月18日上午,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持人、东方卫视新闻主播何卿应邀走进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课堂,围绕AI时代主持人的专业价值,与24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同学们分享行业发展和工作经验。本次活动由传播学院陈虹教授主持。

上海电视台主持人何卿走进课堂

        这是何卿第八次来到“主持人进课堂”的讲台。面对快速变化的传媒行业,她每年都有新的感悟,每年在“主持人进课堂”课堂上的分享于她而言,也是她对自己一整年工作的总结。何卿首先和同学们分享了她最近见刊的论文《人机协作中新闻主播的专业价值重塑》,在她看来,坚守和重塑正是主持人面对AI浪潮冲击下能否找回自我价值的关键——坚守远不止于做好一名专业的播音员主持人,而是更要时刻铭记自己作为传播者与媒体人的身份,主动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重塑则意味着播音员主持人必须积极拥抱并适应日新月异的媒体环境,学会在人机协作中挖掘自身更多的可能性,实现专业能力的迭代与升级。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何卿老师用这个比喻阐释AI与主持人的关系:海水象征AI的理性分析能力,它在工作时长和数据分析等方面优势显著,但在深度交流场景中,尤其是多人访谈时,AI较为单一的互动模式则难以与沟通对象建立深层链接,而这恰恰是主持人的专长;火焰则代表人类的感性情绪,主持人真实的个性和个人表达是AI难以跨越的鸿沟。何卿鼓励同学,要通过对生活的阅读、对现场的观察和细腻的表达提炼出独属于自己的表达。

        何卿还分享了自己尝试提炼个人表达的经历。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800场纪念演出的舞台侧幕,面对满台演员与台下观众共同涌动的情绪,她突然意识到:如果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她无法回应眼前这份真实而炽烈的能量。于是,她在不到一个小时的准备时间里手写三页稿子,并脱稿上场,将自己多年来在剧场的感受与共鸣全部沉淀进短短几分钟的表达中。正是这些带着心跳和情感的舞台时刻,让她真正体会到主持人真实表达的力量。


何卿老师分享自己的主持经历

        何卿总结道:“所谓个人风格,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一次次从现场里长出来的。”通过不断的实践、复盘与微调,主持人才会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与表达方式。

        随后,何卿老师结合访谈节目《执牛耳者》的制作经历,分享了自己在提问、临场反应与沟通中的心得。她指出,访谈的核心并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提问者对现场的感受力与真诚度。提纲是底,但真正的对话往往来自于当下的反应与人与人之间的情绪流动。主持人要敢于提出朴素的问题,要善于倾听,在对方的回答中接住情绪,推动对话向更深处推进。

        同时,她还提醒同学们,不必害怕不够完美的表达。语言里的缝隙、反应中的迟疑、有时不够专业的追问,这些“毛茸茸的质感”,恰恰是主持人的生命力来源。她鼓励大家在专业训练之外,更多地从生活里汲取感受力,只有鲜活的人才能说出鲜活的话。

        此外,何卿也向同学们分享了多次访谈嘉宾的经历。面对一些难以接近的访谈嘉宾,不仅要及时思考并调整拍摄方案,更重要的是用专业素养和真诚态度与之沟通。她特别强调,主持人的工作并非从开机后才开始,而是要将工作状态延伸到前期准备中,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讲座最后,陈虹教授表示,何卿老师与《主持人进课堂》的八年同行,不仅是一段专业交流,更是一种不断累积的深度链接。许多体会并非在第一天显现,而是在一次次交流、一次次现场里被慢慢看见。何卿老师始终如一的鲜活、真挚与投入,让课堂得以在真实的故事和现场中不断生长。陈虹教授也期望同学们在未来的道路上,保持专注当下、心无旁骛的姿态,让热爱成为职业生涯恒久的支点。


课后何卿老师与同学们合影留念

        “主持人进课堂”是《节目主持概论》课程特别开设的系列讲座活动,旨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邀请上海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走进课堂,与同学们交流分享行业动态、前沿信息以及职业经验,为同学们的未来发展助力!“主持人进课堂第八季”既承继原有成熟的半讲座半访谈模式,又积极与课程中的新内容、新主题、新模块接轨。借一线传媒人之力,窥行业实景,拓学生视界,促产学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