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四力,促提升 | 传播学院暑期“四力”实践活动作品展(二十三)

发布时间:2025-11-25浏览次数:10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市委宣传部新闻处、部校共建新闻学院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2025年度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大学生暑期“四力”实践活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三十三名同学参与了此次实践活动。暑假期间,同学们到各区融媒体中心所属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站、两微一端、出版物采编岗位实习锻炼,在实践中切实提升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增强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的能力。


院长寄语

亲爱的同学们,

        首先,我要对你们参加暑期“四力”实践活动表示热烈的祝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你们能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和实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这个暑期,你们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全面提升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积极参与,勇于挑战,不怕困难,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学有所得,成长进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都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将对你们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传播学院院长 王峰


沈钇君同学实践作品

        沈钇君同学,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24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生。此次暑期“四力”实践活动中,在闵行区融媒体中心文字采访部门担任实习记者。

一、采写作品

标题:还原失传技法、建立数字存档……AI还能如何留住非遗之美?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C4lebMIEFWRpYekI42rAg

标题:“奶奶别怕,接你回家”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tWnSQ3g0Y1lJ7_6sHsY0Q

标题:这台机器在闵行诞生!抑不抑郁,10分钟出结果→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DFnpUY8R10Znp8-KU3jkA

标题:上海养老科技“爆款”频出:“叫好”之后,如何更“叫座”?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xPYsG8zdDo4x2IjXld6YA

标题:从“科研者”到“创业者”,这三节课让CEO的“单选题”变为“多选题”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CW-PwYvbiJiqtlhwipJNw

标题:推动“民声”与“政声”同频共振!“政府开放月”主题活动走进闵行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bD1KM0qpG8Ns68RS7spQ

标题:产权车位安不了充电桩?绿化带过高导致“鬼探头”?来看回应|帮忙一夏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zDAu8urtYjxDpSEk7znhQ

标题:公厕指示牌误导人?沿河绿道成了“停车场”?问题有解了|帮忙一夏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_xWGoDHhGV4RBkltw40_w

标题:树木“弯腰”靠上电子围栏,栈道“有坑”绊倒市民……何时能解决?丨帮忙一夏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kLZC1ryO9ffUM3dQOR6ww

二、视频作品

标题:别小看这些知识,关键时刻能救命|委员说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47vpaMNpaGETT9sLPpGMA

标题:父亲不在母亲不爱,17岁少年谁来管?丨委员说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gV8Tv9xQF7Z0wWjmdwAPw


沈钇君同学实习心得

        我有幸在上海市闵行区融媒体中心文字采访部完成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这段宝贵的经历不仅让我对基层融媒体有了更直观深入的了解,更在实战中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实习期间,我在带教的指导下参与了多项采写工作,共产出9篇图文作品。从探究情感脑机接口领域的创新应用、对话科研创业者的转型历程,到挖掘养老科技“叫好难叫座”的行业痛点,再到讲述阿尔茨海默症老人的社区守护故事,每一篇报道都历经了实地走访、深度撰写与修改打磨。通过观察和学习,我对采访技巧的掌握有所提升,也学会了如何在新闻写作中平衡专业性与可读性。

        同时,我也跟随记者们完成了部分拍摄与视频制作工作,如“委员说”的录制与制作、以及“政府开放月”主题活动的拍摄。通过这些实践,我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拍摄和剪辑技巧,增强了我运用视觉元素传达信息的能力。此外,在实习的最后两周,我和其他实习生一起负责了“帮忙一夏”系列直播活动的推文撰写工作,在此过程中,我的沟通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也让我感受到了基层融媒体对民众需求的紧密关注。

        两个月的实习时光虽短,却收获颇丰。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新闻实践从来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它需要我们带着对事实的敬畏进行“实地探索”,用专业的视角、温暖的笔触连接社会共识,这既是新闻工作的价值所在,也是我未来继续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