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四力,促提升 | 传播学院暑期“四力”实践活动作品展(二十五)

发布时间:2025-11-26浏览次数:10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市委宣传部新闻处、部校共建新闻学院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2025年度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大学生暑期“四力”实践活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三十三名同学参与了此次实践活动。暑假期间,同学们到各区融媒体中心所属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站、两微一端、出版物采编岗位实习锻炼,在实践中切实提升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增强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的能力。


院长寄语

亲爱的同学们,

        首先,我要对你们参加暑期“四力”实践活动表示热烈的祝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你们能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和实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这个暑期,你们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全面提升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积极参与,勇于挑战,不怕困难,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学有所得,成长进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都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将对你们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传播学院院长 王峰


刘炜炼同学实践作品

        刘炜炼同学,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24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生。此次暑期“四力”实践活动中,在闵行区融媒体中心文字采访部门担任实习记者/编辑。

采写作品

标题:没想到,闵行有一支“学院派”团队,把影像直播“玩”出新境界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ubtlZHP1TK2CSJBbjL26g

标题:坐诊“开方”、组队“团建”……闵行这位“1号服务员”有点忙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4iEyqu_nLWKIiCPEy5Brxg

标题:从实验室到山坳坳,闵行这个团队让“黄金草”变“金钥匙”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k4rU4vxsn3YCHCv1hvog

标题:厉害!这位“六边形”科学家,正在“大零号湾”绘制一幅“科创蓝图”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5udLXuoKMjcv6RRuRICF8g

标题:全球首个!会发电的“彩色屏障”,从“大零号湾”走出→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Dqcpp2j3nMzDgIsKQEiRg


刘炜炼同学实习心得

        这个暑期,我以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的身份,走进上海市闵行区融媒体中心的文字采访部,参与“四力”实践活动。这段实践经历,让我在新闻采编一线锤炼了专业能力,也深刻感受到了闵行区硬科技产业的蓬勃活力。

        实践期间,我的核心工作围绕新闻生产全流程展开。日常负责新闻后台编辑,从稿件校对、格式规范到内容优化,每一个细节都让我深知新闻传播的严谨性。更具挑战性的是,我与同学组队完成了多篇新闻稿件的采编,重点走访了“大零号湾”区域内的硬科技企业,挖掘了前沿技术背后的创新故事。

        走访企业的过程,远不止是完成采访任务那么简单。当我们走进新兴材料、绿色能源实验室,与科研人员探讨技术突破难点、和创业者交流产业落地思路时,内心是对“创新”的震撼与敬佩。“科技赋能产业”不再是抽象的理论概念,而是科研人员面对技术瓶颈时的执着、创业者谈及市场前景时的热忱,是每一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过程中,反复试验、不断优化的坚持。这种近距离接触带来的触动,让我对新闻报道的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新闻不只是信息的搬运,更是连接专业领域与大众的桥梁——我们需要用新闻视角捕捉技术背后的故事,用通俗语言消解专业术语的壁垒,让更多人看见硬科技产业的发展活力。而这个过程,也让我对新闻“四力”有了更务实的理解:走访企业的奔波,是“脚力”的锤炼,让我学会深入现场找线索;与科研人员、创业者的对话,是“听力”的打磨,让我懂得从交流中挖掘核心信息;梳理采访素材、提炼技术亮点,是“脑力”的提升,让我学会精准把握传播核心;最终落笔成文、优化表达,是“笔力”的实践,让我在文字中沉淀思考、传递价值。

        此次实践,让我真正理解了新闻“四力”的内涵。未来,我将带着这份实践积累,继续深耕新闻领域,用笔墨与镜头记录更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