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研究生游戏论坛
暨“电子游戏的创意与跨媒介融合”
学术研讨会
会议手册
上海
2025年8月24-26日
主办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漕河泾开发区“未来42·趣创”数字文创孵化空间
论坛背景与意义
电子游戏从来不是一套封闭于“玩法机制”中的孤立系统,而是一种处于流动状态的媒介实践——在图像、文本、声音与代码之间,在叙事结构与程序逻辑之间,在用户的感知体验与算法的运行规则之间,不断迁移、变形与重组。在这一过程中,游戏不仅成为连接多元媒介语言的中介场域,更为重新审视创意表达、作者身份与技术协作关系提供了重要契机。
基于此认知,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联合上海市漕河泾开发区“未来42·趣创”数字文创孵化空间,共同举办第二届研究生游戏论坛暨“电子游戏的创意与跨媒介融合”学术研讨会。我们希望借助这一平台,拓宽游戏研究的理论视野,并推动业界前沿实践经验与学术研究之间的深度对话。
会议议程
时间:2025年8月24-26日
地点: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教师之家宾馆(上海市闵行区虹梅南路5858号)、上海市“未来42超创中心”金色会客厅(上海市田林路1015号42号楼)
论坛安排
时间:2025年8月24日-26日
地点: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教师之家、上海市“未来42超创中心”金色会客厅
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漕河泾开发区“未来42·趣创”数字文创孵化空间
学术支持:《游戏研究》集刊、《文艺理论研究》、Critical Theory、《探索与争鸣》、《上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新闻记者》、《文化研究》集刊
开幕式
地点:教师之家宾馆3楼报告厅
主持人:朱文佳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致辞
8:45-8:55 钮也仿 新华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8:55-9:05 姜宇辉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联聘教授(线上)
合影
9:05-9:20
分论坛研讨(一)
地点:教师之家宾馆3楼报告厅
上半场
9:25-10:30
点评人:单小曦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主持人:刘家夷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发言阶段每位同学发言8分钟,点评阶段12分钟。)
序号 | 题目 | 汇报人 | 学校 |
1 | “玩家如何定义‘国产3A’游戏”——基于《黑神话:悟空》Bilibili视频网站弹幕评论的扎根理论分析 | 赵丁蓉 | 浙江工业大学 |
2 | “我”在西游中:《黑神话:悟空》对海外受众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 胡超然 | 中国传媒大学 |
3 | 《影神图》:一种游戏叙事的中国范式 | 陶旋 | 石河子大学 |
4 | 技术拓扑中的存在之维:匹诺康尼“梦境”引擎下的自由意志与伦理困境 | 刘俞麟 | 河海大学 |
5 | 游玩数字游戏的异化图景:论玩家意识形态资本形塑的困局与破局 | 陈文祎 | 上海大学 |
6 | 存在与代码:数字时代的自由困境与萨特存在主义的再审视 | 李景萱 | 西安外国语大学 |
下半场
10:40-11:45
点评人:邓剑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
主持人:陈思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发言阶段每位同学发言8分钟,点评阶段12分钟。)
序号 | 题目 | 汇报人 | 学校 |
1 | 黑网吧、私服与打金工作室——作为文化技艺的网游灰黑产与中国网游的南方路径 | 陈超锐 | 华东师范大学 |
2 | 2000年代初中国语境下游戏批评的构建:以《游戏批评》杂志为例 | 武泽威 | 日本立命馆大学 |
3 | 论日本电子游戏的崛起:空间·时间·媒介的“三重虚拟化”及其与御宅文化的共生 | 李坤 | 北京师范大学 |
4 | 柔性节奏下的钟摆自由:放置游戏中的节奏协商与时间治理——以《桃源深处有人家》为例 | 刘一昕 | 西安交通大学 |
5 | 时钟的错乱与节奏的裹挟:MMORPG游戏中爆肝玩家的时间异化研究 | 刘玉惠 | 天津师范大学 |
6 | 通过游戏获得解放:1930-1940年代群众游戏中的民族政治与解放实践 | 韩晨辉 | 西南大学 |
分论坛研讨(二)
地点:教师之家宾馆3楼多功能厅
上半场
9:25-10:30
点评人:曹洁然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
主持人:王意 安徽大学文学院讲师
(发言阶段每位同学8分钟,点评阶段12分钟。)
序号 | 题目 | 汇报人 | 学校 |
1 | From Screen to Society: How Video Games Promote Prosocial Behavior in Players | 张锦涛 | 复旦大学-耶鲁大学 |
2 | “把游戏作为一种方法”:粉丝在RPG中的主体性建构与共创实践研究 | 杨心玥 | 暨南大学 |
3 | 徒劳的互动性:中式恐怖游戏里的解密机制与情感逻辑 | 魏舒忆 | 北京大学 |
4 | 电子游戏三重空间表达中的玩家情感体验 | 万成云 | 新疆大学 |
5 | “老乡,就等你了!”——《星露谷物语》玩家跨文化转译实践中的身份认同构建 | 戴圣昊 | 广西大学 |
6 | “复刻”还是“扮演”?——中式模拟经营游戏中的情感投射与文化隐喻 | 吴建业 | 北京师范大学 |
下半场
10:40-11:45
点评人:陈明哲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
主持人:李苒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发言阶段每位同学发言8分钟,点评阶段12分钟。)
序号 | 题目 | 汇报人 | 学校 |
1 | “代入”的艺术:互动场域中国产乙女游戏玩家的身份认同 | 房捷 | 华东师范大学 |
2 | “选择相信”的媒介主体——乙女游戏中的情感建构与身份认同 | 徐逸雯 | 华东师范大学 |
3 | 生成之爱:潜在性视域下乙女游戏的虚拟亲密关系与情感真实 | 李琴 | 安徽大学 |
4 | 吾身化为千千万:女性向游戏玩家的化身认同 | 李忱欣 | 华东师范大学 |
5 | 情动的空间:乙女游戏视频弹幕互动中的准浪漫关系建构 | 高宇桐 | 中央民族大学 |
分论坛研讨(三)
地点:教师之家宾馆3楼报告厅
上半场
14:00-15:05
点评人:熊硕 华中科技大学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实验室副研究员
主持人:童志涛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发言阶段每位同学发言8分钟,点评阶段12分钟。)
序号 | 题目 | 汇报人 | 学校 |
1 | “弹性”污名化:留守儿童家庭对网络游戏态度的代际协商研究 | 廖泓博 | 武汉体育学院 |
2 | 弹性世界主义:中国玩家主机游戏消费的国族身份 | 赵冉 | 中国人民大学 |
3 | 从“彩选格”到“像素格”——传统桌游的数字重生可能与中国游戏脉络的接续 | 林诗婷 | 北京师范大学 |
4 | 技术如何塑造“鄙视链”?——智能传播时代游戏圈话语权力的建构与表征 | 曾礼超 | 同济大学 |
5 | Journey to the West: the Role Played by Elements and Mechanics i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Video Games | 唐嘉骏 | 南京大学 |
6 | 论平台资本主义对志愿翻译的异化及其破局可能——以游戏志愿汉化群体为例 | 韩天乙 | 赤峰学院 |
下半场
15:15-16:20
点评人:朱恬骅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主持人:王安础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发言阶段每位同学发言8分钟,点评阶段12分钟。)
序号 | 题目 | 汇报人 | 学校 |
1 | 数字空间与虚拟地方感的形成——开放世界类电子游戏中的“再中介化”生产与玩家的具身实践 | 张宇盟 | 华中科技大学 |
2 | 撕下面具:《女神异闻录5 皇家版》中玩家情感-身份认同的跨语种计算阐释 | 周唯叶 | 南方科技大学 |
3 | 理想的游戏者:民国时期上海打诗谜游戏研究 | 王梦雅 | 上海社会科学院 |
4 | 游牧于规则之间:非任务性自由行为与玩家主体性建构 | 陈晨 | 中国传媒大学 |
5 | 从文学迷宫到电子游戏迷宫:复杂系统的叙事生产 | 曹晋源 | 华东师范大学 |
分论坛研讨(四)
地点:教师之家宾馆3楼多功能厅
上半场
14:00-15:05
点评人:杨宸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
主持人:周亦张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后
(发言阶段每位同学发言8分钟,点评阶段12分钟。)
序号 | 题目 | 汇报人 | 学校 |
1 | 设计自由:Roguelike游戏的类型演化 | 刘天宇 | 华东师范大学 |
2 | 替身剧场:电子游戏中的数字戏剧实验——以游戏《层层恐惧》为例 | 丁英杰 | 广西民族大学 |
3 | 科技树的阴影:论《文明VI》的欧洲中心主义叙事与反抗潜能 | 邓恳 | 湖南大学 |
4 | 可塑记忆:数字游戏中的叙事赋权与中心解构 | 董相呈 | 华东师范大学 |
5 | 控制、痛快与梦乡——试论电子游戏中的“死欲消费”与“技术死欲” | 许耀义 | 首都师范大学 |
6 | 个人操控抑或共感网络:从“云玩”重审电子游戏的本质 | 伏楠 | 华中师范大学 |
下半场
15:15-16:20
点评人:赵东川 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艺术学研究》编辑
主持人:李坤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发言阶段每位同学发言8分钟,点评阶段12分钟。)
序号 | 题目 | 汇报人 | 学校 |
1 | 升级·渡劫·竞赛:修仙题材在小说与游戏中的跨媒介演化 | 闫毅航 | 北京师范大学 |
2 | 电子游戏中磁带未来主义的再媒介化呈现 | 牛子儒 | 广西艺术学院 |
3 | 音游作为跨媒介界面:技术中介、身体实践与文化创生的融合机制 | 张杨 | 暨南大学 |
4 | 声音·权力·记忆:电子游戏中声音的不可靠叙述 | 孙莹 | 郑州大学 |
5 | 任务、升级与存档点:游戏机制作为喜剧电影叙事引擎的研究 | 王家瑞 | 中央民族大学 |
16:20-16:35
休息
分论坛研讨(五)
地点:教师之家宾馆3楼报告厅
16:35-17:40
点评人:苗思萌 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主持人:陈超锐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发言阶段每位同学发言8分钟,点评阶段12分钟。)
序号 | 题目 | 汇报人 | 学校 |
1 | 图像叙事何以可能——以Gorogoa的游戏图像与身体交互为例 | 胡琳敬 | 南开大学 |
2 | “低保真”美学:媒介考古与符号学视域下的游戏技术文化批判 | 倪淑凡 | 天津美术学院 |
3 | 异步的幽灵——《死亡搁浅》系列中的协作幻象与社会性寓言 | 容桂淦 | 南京艺术学院 |
4 | “他者面容”的另一种在场——论异步联机游戏中的伦理指向 | 李苒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
5 | 媒介、艺术家与跨国别:电子游戏封面设计风格史研究 | 卫泊键 | 中国传媒大学 |
分论坛研讨(六)
地点:教师之家宾馆3楼多功能厅
16:35-17:40
点评人:罗皓曦 西南财经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讲师
主持人:陈晨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发言阶段每位同学发言8分钟,点评阶段12分钟。)
序号 | 题目 | 汇报人 | 学校 |
1 | 从无聊到反无聊:中国视障玩家的感觉结构 | 方正 | 中山大学 |
2 | “风带来故事的种子,时间使之发芽”——中国长线运营游戏的时间性研究 | 曹明雅丽 | 南京大学 |
3 | “被遗忘的历史,可游玩的记忆”:历史题材游戏中的文化记忆建构机制——以《燕云十六声》为例 | 郭伊宁 | 上海大学 |
4 | “可能世界”作为方法:理解电子游戏联名与跨层叙述 | 童志涛 | 西南交通大学 |
5 | 论“步行模拟器”叙事的时空体特征 | 乔柯 | 东南大学 |
闭幕式
地点:教师之家宾馆3楼报告厅
主持人:刘艺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宣读获奖论文名单并颁奖
王峰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大会总结
肖洋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
8月26日
漕河泾开发区活动日
地点:上海市田林路1015号42号楼“未来42超创中心”金色会客厅
支持单位:上海沐瞳科技有限公司
开幕
9:30-9:40
张中豪
漕河泾开发区“未来42·趣创”数字文创孵化空间经理
9:40-10:05
李伟君、吕春美子
上海沐瞳科技有限公司HR
中国独立游戏文化与艺术实践分享
主持人:王安础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10:10-10:30
朱利辉(Simon)
CiGA中国独立游戏联盟、WePlay游戏文化展创始人
10:30-10:50
方言
UGDAP大学生游戏开发联盟、Hit Academy创始人
10:50-11:10
叶梓涛
实验游戏制作者,独立游戏研究者,媒介实验室落日间创始人
11:10-11:30
茶文婷
波克艺术中心筹备部负责人
11:30-12:00
提问交流对谈环节
12:00-13:30
午休
实践经验研讨工作坊
13:30-15:30
王梓
CiGA中国独立游戏联盟市场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