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叙事·真相:AI时代的全球新闻与和平传播的重构 | 亚太传播论坛2025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8-18浏览次数:10

        8月16日至17日,由亚太传播交流协会、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联合主办,澳门互联网研究学会、亚太传播论坛联盟(澳门)协办的“亚太传播论坛2025”成功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记忆·叙事·真相:AI时代的全球新闻与和平传播的重构”。在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旨在思考和平传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和发展。

1.jpg

        16日上午主旨演讲环节,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讲座教授周樹华教授从恐怖谷效应谈起,详细阐释了影响人工智能传播者感知的因素。瑞士卢加诺大学健康传播教授Peter Schulz重点介绍人工智能在讯息纷杂社会中的对讯息可信度的影响。泰国汉学家、泰国农业大学孔子学院首任泰方院长吴琼教授介绍了中国古典文学、武侠小说和现代文学在泰国的翻译与传播现状。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暨南大学新媒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一果教授着眼于大湾区,强调一个开放性的文化湾区的理念,进而建设流动、协商、创新的湾区传播。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传播系副主任许夏营教授将泡泡玛特与Z世代的情绪相结合,阐释了泡泡玛特如何将Z世代的情绪商品化的问题。

        16日下午分论坛环节,我院教师何平华副教授应邀点评,五位硕博研究生分别进行论文宣讲。

        和晓应聚焦纳西东巴古籍在传统仪式中的物质形态与功能实践,通过田野与文献材料,考察东巴古籍在制作、流通、使用等环节中的物质性、可感性与操作性,揭示其不仅是知识的媒介,更是仪式本身的构成要素。

        杨柳采用深度访谈法获得了18份访谈资料,通过对这18位记者、编辑、自由撰稿者的访谈资料及业务交流等资料进行文本分析,来探究非虚构新闻生产者如何通过叙事传输来试图建构读者信任。

        李丽珺从感官记忆的角度讨论媒介与大众文化,认为声音有着截然不同的情绪唤醒方式,一方面,声音特质成为构成记忆叙事的重要底色;另一方面,回忆是对过去声音再编码的过程,关联声音代际记忆和听觉文化乡愁。

        申依婧以概念史和语言学为启发,通过厘晰“馆”之涵义,循名责实,对“报馆”这一名称流行和通用现象背后的思想观念和结构性因素开展分析,期以为中国近代新闻报刊机构的历史演变加以文化注脚。

        陈卓民以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声音—身份—公信力”三位一体逻辑为起点,探究AI语音克隆以高度拟真与情感拟态能力,综合媒介拟态环境与“超真实”等理论,讨论AI如何以“技术真实”替换“经验真实”。

        17日上午,论坛还举办了人工智能辅助大数据分析工作坊。澳门互联网研究学会理事长盛绮娜展示了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数据研究并释放洞察与创新潜能。澳门互联网研究学会理事曹文鸳向与会师生介绍、演示如何利用DiVoMiner平台开展、辅助学术研究。

2.jpg

        亚太传播论坛迄今已成功举办七届。作为澳门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传播盛会之一,该论坛致力于以澳门为桥梁,广泛汇聚亚太地区传播与媒介领域的学者、专家及媒体从业者,为其提供多元支持,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亚太地区传播学的创新与发展,并积极助力相关学术出版、培训等活动的开展。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与“亚太传播交流协会”(APCEA)的合作,对拓宽学院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升教学品质及增强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